近来在网上追看热门电视连续剧《蜗居》。还看了不到整出戏的一半,却联想到一些并不搭旮的东西。譬如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充满政治智慧的理念。 对於自己在政治上的晚熟 (或曰傻B),我是很晚很晚才意识到的。这不是,説话就是要考虑退休的人了,才恍然觉得官方大人们某些大道理,有时是具有误导的倾向的。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口号来説吧,我就会逻辑地推理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让其他人後富起来。” = “让所有人都富起来。” (人家并没有说得那麽明白,自己先自诠释成那麽完美了。俗话说“被人卖了,还美滋滋给人家数钱。” 大约就是指吾辈了。) 在《蜗居》一剧中,很可以看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的事实∶宋秘书们,房地产商们。其实,就连挣扎于都市繁华背後小人物 (如苏淳,海萍夫妇)不也有月入九千多的进账吗?比起宋秘书回忆中的“每月16块8”的往昔 (北京的学徒工曾有类似的,每月18元的收入水平;为了好听好玩,戯称之爲“180大毛”)岂不是富有到天上去了吗?当年说“宁要(上海)城里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而今钉子户中的江湖老太和她的儿子,儿媳的生活处境似乎也比旧日“城里一张床”要强上很多了—尽管仍在旧舍中蜗居,但家中毕竟有了微波炉,孙子也买了手机。那麽,《蜗居》所引发的深思,乃至争议,及其为天下寒士无声呐喊的动人心魄的力量,又来自何处呢? 稍稍动动脑筋,用剧中小贝的话说就是“用屁股也能想明白”∶“贫”与“富”是相对的。海萍海藻这样的小人物,并不能因爲自己的月收入比父辈当年的年收入还多,也不能因爲老家的小镇比自己所处的十里洋场要相形见绌,就规避开了低人一头的悲哀。这种压力并非完全是心理上的。海萍因爲拿不出一个鸡蛋给妹妹吃,硬著头皮撒谎,说自己能保持每日一蛋的营养,只不过自己吃掉了最後一个鸡蛋而已。尚未住上自己的房子,就先加入“房奴”行列的人们,面对这种物质上加上精神上的双重匮乏,其心中的苦涩与重负,已跃然于银屏之上了。 总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固然不错。而另外的人们 (甚至是占人口比例很大的那些群体)如果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明确的出头之日,总是在苍凉的心境,不堪的重负下度日,这怎麽聼也不像和谐社会的和谐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