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三首 国庆十周年寄海外友人 钱昌照 三 何日重相叙,甚心情、消沉壮志,异邦久住?十载悠悠海外梦,行见盛年孤负。应怜惜,膝前儿女,少小不知乡国事,况之无未识先夷语。教与养,真堪虑。 亲朋为尔添愁绪,制新词心长语重,殷勤寄与。但得回头便是岸,浪阔水深毋惧。正祖国花开处处,锦绣山河春万象,待归来与尔同歌舞。莫再把,归期误。 钱先生当年三首词牌为《金缕曲》的“劝归”词中,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是以上录的这第三首。想当年,我们尚是小学生,对词作懵懵懂懂。“正祖国花开处处,锦绣山河春万象,待归来与尔同歌舞。莫再把,归期误。” 是较易理解的。那么,“应怜惜,膝前儿女,少小不知乡国事,况之无未识先夷语。教与养,真堪虑。”这样的语重心长之语呢?那时连做子女还没有做顺溜,怎么了解做父母的苦衷呢?一眨眼,我们自己在美的儿女上了大学了,再回首观望对“膝前儿女”的中文教育的注重和忧虑,对50年前读过的这首词作,不能不平添了几分认同与感慨。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了较多的成语,知道了“略识之无”和它的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再回看,钱词中“略识之无”被演化成了“之无未识”,甚妙;进而联想到许多接触过的在美老一辈华人移民后代,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写不出来。而近年在美的华人子女的中文教育,无疑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可以令人宽慰的。 说到“劝归”,说到历史回眸,又想起了钱先生迎接另一位“归来者”的词作,时值文革爆发前一年的1965年。这位名扬一时的归来者,是位军人(“桂系”)/ 政治家。 西江月 欢迎李宗仁先生光荣归依祖国并劝未归旧好 五十年前友好[一],重洋万里归来。亲朋故旧笑颜开,喜见声明实在[二]。祖国昌隆强盛,光芒永照天涯。投明自以早为佳,莫再羁留海外。 作者注[一]笔者与李宗仁先生于前清宣统年间即同学。[二]李宗仁先生于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到达北京机场时发表了一项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接近“文化大革命”,文人们的作品中政治气息愈重,而文化气息愈薄。(在文革刚刚戛然而止的1976,郭沫若的一首《水调歌头》词干脆以“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结尾。)“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无他, 更值得注意的是,词作者的资深履历:“与李宗仁先生于前清宣统年间即同学。” 此外,百度百科在“钱昌照”的词条下,还有这样的记述∶ “1919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22年进牛津大学深造。1922年参加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到英国、美国、日本考察。回国后,他有志从事工业建设,但由于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未能如愿。” 至此,在本人博文中提到的上世纪30-60年代归来的留洋知识分子外,又要加上这位20年代便怀著一腔爱国热血的的归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