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庭榕的博客  
閒來坐坐  
https://blog.creaders.net/u/2378/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庭榕
註冊日期: 2009-05-05
訪問總量: 209,181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原創文章 版權所有
謝謝光臨
最新發布
· 告別百年孤獨
· 卡夫卡隨想
· 畫之殤 - 走近Frida和Diego
· 說說火爆網絡的《聽說》和《新聞
· 《萬曆十五年》與中國時局
·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的音樂隨感
· 那些年 老男孩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賞心樂事(6)】
·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的音樂隨感
· 神秘的狂喜 — “走火入魔”之
【賞心樂事(5)】
· 革命者的愛恨糾結 — 電影《牛
· 在紐約看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
·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
·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
【賞心樂事(4)】
·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
· 墨西哥笑臉娃娃的新春祝福
· 婚姻讓他望而卻步 — 勃拉姆斯
· 婚姻讓他望而卻步 — 勃拉姆斯
【賞心樂事(3)】
· 如果人到中年,你會喜歡勃拉姆斯
· 末日經之世俗變臉
· 也談談朗朗
· 是無厘頭還是高深莫測 — 透視約
【賞心樂事(2)】
· 足球賽場的經典音樂
· 聲無哀樂 和聲感人 —嵇康的音樂
· 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新古
· 生命之不能承受—紀念舒曼誕生20
【賞心樂事(1)】
· 演繹酒神之舞- 千秋真一 PK 小克
· 最後四首歌 — 詩樂合一的佳作
· 跨越彩虹-貝多芬的感恩頌歌
· 自我流亡的音樂— 肖斯塔科維奇-
【抒懷心得(3)】
· 告別百年孤獨
· 卡夫卡隨想
· 說說火爆網絡的《聽說》和《新聞
· 那些年 老男孩
· 日劇《仁醫》引發的思考
· 死之堅強
· 別對我說謊(20101128)— 偉大
【抒懷心得(2)】
· 真實和謊言 — 尼采與瓦格納的
· 真實和謊言 — 尼采與瓦格納的
· 說說小“周立波”張馮喜
· 牢獄裡的力阻狂輪
【抒懷心得(1)】
· 從納粹黨歌看《宗教大法官》
· 從摔碎到重建信心—C.S. 路易斯
· 是人還是鬼-周立波和張潔的離婚
· 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馬太系列(下)】
· 財主約瑟仗義葬人子 祭司兵丁封
· 客西馬尼求天父 自不量力解經意
· 彼得貪生不認主 耶穌忍辱為哪般
【馬太系列(中)】
· 彼拉多糊塗定判詞 好彼得勇猛削
· 大祭司驚魂審訊夜 眾百姓大鬧衙
· 耶穌受難十字架 上天降災以色列
【馬太系列(上)】
· 貪婪猶大賣恩師 三十大洋惹血案
· 馬太受難曲是怎樣被忽悠成的?—
· 閒侃“馬太受難曲”- 馬太系列 (
【聖樂系列】
· 天國的聲音 — B小調彌撒(巴赫
· 萬王之王 — 亨德爾絕境揮寫《彌
· Misa Criolla - 阿根廷民謠與彌
· 音樂宣告信仰 --彌撒曲中的信經
· 人性化的耶穌和激憤的民眾- 聽巴
【馬勒世界(2)】
· 怒放的凋零 — 有感馬勒的第六交
· 棄絕塵世 — 馬勒的一首藝術歌曲
· 天人合一聽馬勒第三交響樂(下)
【馬勒世界(1)】
· 天人合一聽馬勒第三交響樂(上)
· 童謠與失戀編織的荒誕葬禮—馬勒
· 由死入生-從馬勒的第五想起
· 在墨西哥聽馬勒“復活”交響曲
【天下評論(2)】
· 《萬曆十五年》與中國時局
· 明朝的安南之戰和越南的反華傳統
· “未來帝”網絡預測鬧劇的始末
· 哥本哈根的通天塔
【天下評論(1)】
· 諫問國慶60閱兵
· 翻雲覆雨何其快:墨西哥“綁架”
· 是非曲直何時了-分析中墨外交糾
· 事實駁斥墨西哥政府對中國的謬論
【音樂與歷史】
· Shema Yisreal 和華沙倖存者
· 世界格局的大轉變— 1453年之君
· 世界格局的大轉變— 1453年之君
· 乘着金色翅膀的思想
【中國搖滾】
· 再見 烏托邦 — 中國搖滾樂的沉
· 搖滾詩人汪峰
· 聽許巍的歌有感
【詩畫雜感】
· 畫之殤 - 走近Frida和Diego
· 天使惡魔 迷亂人生 — 意大利一
· 復甦美洲大陸的夢幻與命運—智利
· 若幻若失-Peter Doig 的畫
· 迷失的孤獨—讀帕斯(OCTAVIO PA
· 夜雨對床 兄弟之情
存檔目錄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聲無哀樂 和聲感人 —嵇康的音樂體驗
   

嵇康(223-262)環視了一下太陽的影子,心知離臨刑已不遠,在世僅餘寸短光陰而已,便淡然索要古琴一具,以做最後一彈。

但見嵇康拂袖而坐,凝神聚精,試撥一下琴弦,冽冽發出一聲清吟,嵇康不由想起……

當好友山濤升遷官職後,竟舉薦我擔任他的原職,可嘆你我曾是論道談樂的知音,豈能不知我的心懷,這才毅然絕然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信中寫道,我就是個不講個人衛生的散誕之人,洗澡洗頭不用說,連小便也非憋得面紅耳赤才去解,哪還能忍受官場的規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更要命的是我看不慣司馬昭集團以禮教之名行篡權之實,何況我的老婆乃是曹操之後,而今禮樂崩壞,掌權者卻拿儒教當遮羞布,司馬小賊常以周文王自稱,我最拿手的就是快刀剪布,“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音樂是我一生的榮耀,最大的慰藉便是古琴一曲,親朋歡聚,“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嵇康抬頭望見送行的太學生們期盼敬仰的目光,心想我的生命即將隨樂而去,該選哪首曲子以寄託我一生的領會。音樂又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不正是我曾有過的領悟嗎?

的確,嵇康在音樂美學上留有一篇震古鑠今的《聲無哀樂論》,表達了他對音樂本質特立獨行的思考,並且打破了儒家學說對音樂的壟斷解釋權,反對儒家認為音樂表現人的情感,反對儒家把音樂作為教化的工具。

嵇康繼承的是道家的音樂美學觀,老子認為“大音希聲”才是音樂的本質,真正的音樂是超越有聲之樂,匯天地之至和。莊子則發揚為“天籟”之說,天籟是絕對,自然的,為眾聲之所出,契合天地運行之理。

《聲無哀樂論》通過秦客與東野主人(嵇康)的八次問答辯論,來展開命題的闡述。

“聲之與心,殊塗異軌,不相經緯”,人的情感與音樂完全是兩回事,因此音樂的本體不可能是人的情感。“聲音自當以善惡(審美範疇的美醜)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繫於聲音”。音樂是獨立存在於自然之中,五音猶如五色和各種氣味,“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為五色,發為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無變也。”音樂的本體永遠不變,不會發生如《禮記 樂記》所載“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那音樂的本體是什麼?中國傳統美學的觀點是“和”,出自《國語·周語》“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 說明音樂上的八音克諧、律呂平協。《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嵇康也認為“和”是音樂的本體,但他的“和”更多是道家意義上的“和”,着重於宇宙萬物“道”的和諧秩序,強調音樂本身中“道”的體現,意指形而為上的純粹世界,音樂本體的“和”與道德倫理無關,其掙脫具體情感形象而臻平和之境界,可謂“和聲無象”“無主於喜怒、無主於哀樂”。

但音樂可引起人情感的變化,這又如何解釋?嵇康認為:“哀樂自以事會,先遘於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人在社會活動中先有了各種情感,音樂只起了導情的作用,誘導人自發產生各種情感活動。但每個個體的自身體驗文化背景又各不相同,“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則發其所懷。”對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不同的反應,“夫會賓盈堂,酒酣奏琴。或欣然而歡,或慘爾而泣。非進哀於彼,導樂於此也。”在這裡嵇康強調了個體自覺的重要性,在魏晉連年爭戰生靈塗炭之時,個人的生命顯得如此的珍貴,正是黑暗的歲月造就了一個自身獨立覺醒的時代,陳寅恪大師所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為之做一註解。嵇康本人的獨立人格才會在中華歷史中顯得如此的桀驁不馴,彌足珍貴。

由此可見嵇康並不否認音樂對人情感的作用,但不認同儒家的認識,儒家認為音樂之所以感動人,是因為它表達了人的情感,而嵇康認為這只是音樂的導情作用,音樂本身並不反映喜怒哀樂。但並非所有的音樂都有導情而感人的效果,除了聽者個體差異外,還有音樂本身的因素,只有“聲音和比,(才能)感人之最深者也”,這正是和聲感人。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在歷史上爭論不休,或許它不能全面概括音樂的本質,但它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迴響。特別對一定要追問這首樂曲講的是什麼的人,我們應該學會欣賞純粹的音樂之美,許多莫扎特,巴赫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不正是那種純粹之美嗎。十九世紀奧地利人漢斯立克(E.Hanslick) 在其《論音樂的美》一書中也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只是樂音的運動形式,情感的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音樂也不是必須以情感為對象,音樂不描寫任何情感。”錢鍾書的《管錐編》是這樣論述嵇康與漢斯立克的關係:“樂無意,故能涵一切意。吾國則嵇中散《聲無哀樂論》說此最妙,所謂:‘夫唯無主於喜怒,無主於哀樂,故歡戚俱見。聲音以平和為主,而感物無常;心志以所俟為主,應感而發’。奧國漢斯立克(E.Hanslick)音樂說(Vom musickalischschonen)一書中議論,中散已先發之”。

 嵇康的思路從他的聲無哀樂中又回到了現實,手中的古琴在日光下泛現出獨有的滄桑之感,是啊,古琴是我一生的摯愛,曾寫《琴賦》以歌之,不由口中詠出幾句“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若乃高軒飛觀,廣夏閒房,冬夜肅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纓徽流芳。於是器泠弦調,心閒手敏。觸批如志,唯意所擬。初涉《淥水》,中奏《清征》。雅昶唐堯;終詠《微子》。寬明弘潤,優遊躇跱。拊弦安歌,新聲代起…..若乃華堂曲宴,密友近賓,蘭肴兼御,旨酒清醇。進南荊,發西秦,紹《陵陽》,度《巴人》。變用雜而幷起,竦眾聽而駭神,料殊功而比操,豈笙龠之能倫。若次 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鶤鶏》、《游弦》,更唱迭奏,聲若自然,流楚窈窕,懲躁雪煩。下逮謠俗, 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別鶴》,猶有一切,承間簉乏,亦有可觀者焉。”

嵇康心中一動,在這麼多曲子裡,此時此刻惟有《廣陵》可喚起我之心意,對我而言這是刻下最好的平和之聲,而我一生的領悟也將隨之而出,唯有才者得之。

 

一般認為《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為父報仇有關,充滿了反抗的意味,在古琴曲目中實為罕見。

《廣陵散》的旋律顯得非常豐富多變,感情起伏也較大。正如北宋《琴苑要錄·止息序》所說,它在表達“怨恨淒感”的地方,曲調幽怨悲涼;在表達“怫鬱慷慨” 的地方,又有雷霆風雨,“戈矛縱橫”的氣勢,例如《正聲》部分的《徇物第八》、《衝冠第九》、《長虹第十》,就集中顯示了這一特色。《徇物》段以清越徐緩的旋律,反覆吟嘆,並伴在離調手法,傳達出一種沉思而略帶激動的情緒,描寫聶政決心為父報仇的內心活動,接下去的《衝冠》,由前段的C宮調轉入同宮系統的羽調式,曲調保持在高音區,速度較快,情緒悲憤激越,預示出一場搏鬥即將來臨。自《長虹》而下,速度越來越快,並運用“撥刺鎖”的特殊技法,以強烈的節奏進行,造成戈矛殺伐的氣勢,突出表現了聶政的英勇鬥爭精神。(註:夏野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第54頁。

 只見嵇康抬起手腕,前來送行的太學生立刻屏息靜待,四周鴉雀無聲,空中忽而響起音律之聲……


一曲奏畢,四周依然無聲,嵇康直立起高大的身軀,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與今絕矣。”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