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大命题,《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了汉朝独尊儒术,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对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修身养性安国治家,比如卜卦看天象等等。即使在看病吃药上,也渗透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因为中医理论同样烙上了天人合一的印记,《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简而论之,古人通过观察天地自然之象而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但有趣的是对这个人人皆知的命题的理解,历来却是众说纷纭,见解迥异。“天”指的是什么,是大自然,道家的“道”,儒家的“王道”,还是有独立意志的神?“人”又指的是什么,是人类,人的命运,还是人的社会政治活动?“合一”究竟是何含义?是感应,相通,和谐,还是合而为一? 近日听了场马勒第三交响乐的音乐会,忽然觉醒这首音乐作品不也反映了天人合一吗,只是我在这里所理解的天人合一是个体体验的神秘主义,即我性(人)与神性(天)的融合。 且让我们来看一下马勒第三的原委。 1895年夏,马勒在壮丽巍峨的盐产区——史坦因巴赫度过。这年的二月他最疼爱的弟弟自杀身亡,又加上创作第二交响乐的耗尽心力和繁重的指挥,这些使得他的阿尔卑斯山脉之旅尤为重要,自然的美景不但脱去了马勒身上的沉重负荷,也激发了他的才思如涌,创作出融自然,人,宗教于一炉的第三交响乐。 马勒最初为第三交响乐拟定的提纲是:1. 夏日大步来临。2. 草地上的花儿告诉我。3. 林中的动物告诉我。4. 夜告诉我(关于人世)。5. 晨钟告诉我(关于天使)。6. 爱告诉我(在一切之上,永恒大爱交织成一片光网,有如太阳的万道光芒都聚集于一点) 马勒一向对标题音乐情有独钟,他的第一交响乐原本就以交响诗的形式出现,而在第二交响乐中他也为各个乐章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只是随着音乐创作的深入与扩展,文字的解说愈发显得苍白,所以他决定抛弃文字化的标题,不愿束缚人的想象思维,完全让音乐来作表白。但马勒最初的提纲无疑仍是聆听者的指引捷径。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出,马勒先从描写自然开始,进而到人,再及天使和天即上帝,最后一章的爱正是表达上帝之爱,“神就是爱”。这样的层次极像易经的“天地人”三才之说,人的灵境随之逐步上扬,最后直达上天——终极之上帝,使人的精神在自然的蕴化中彻悟而与神合而为一。 由于本作品气象宏伟,演奏时间极长,所以只能节选重要片断扼要介绍。 “(此曲)格局之大,整个世界都映在其中——小我不过是天地造化吹弄之器…… 在我的交响曲中整个自然界都发而为声。”毫无疑问第一乐章是马勒所有音乐中描写自然的扛鼎之作,正是它俨然开启了大自然的造化之门,而直通最后乐章的终极之门。对于理解整部作品的含义,不能不听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在不喜欢马勒的人听来,简直就是冗长乏味,忍无可忍,它的时间令人诧异得长达近三十五分钟,是马勒所有音乐中最长的乐章。 此乐章起始以八支圆号强有力奏出第一主题(1:25),夏天的号角已吹响,这一主题预示以后胜利欢欣般的进行曲。紧接圆号奏出第二主题(1:51),伴随鼓声进入第三主题(2:41),刻画牧神潘(Pan)从懒睡到最后苏醒的过程,我觉得此处的音乐宛若葬礼,尤其是穿插其中的小号的嘶叫,在马勒其它交响乐的葬礼乐章中似曾相识。往后该主题将与胜利进行曲形成对比纠结在一起。5:18处的音乐很神似得展现牧神似醒非醒的慵懒伸臂之态。 音乐的理解可以是天马行空,这也正是马勒放弃标题的苦衷,比如对第三主题也可理解为夏天“黑云压城城欲摧,大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之感。抑或对音乐的理解只求到岸捨筏,得意忘言之境,而不必一味找寻音乐所呈现的具体对象。 然后是单簧管演奏第四主题(0:11),小提琴承接它逐渐进入呈示部结尾。该主题颇有夏花雨后绚美,带露如珠,蝶飞鸟鸣的景态。到了发展部,先展现第二主题(1:10),依次出现第三主题,其中的长号演奏尤为精彩,仿佛冬日的残雪寒风依然徘徊大地。忽然跳出第四花鸟主题(4:00),但与第三压抑主题重合,表示逆境中生机已复苏而趋旺盛。4:25出现进行曲风格的节奏,4:55时不时传出鸟鸣声,6:04处小号声如军号般响亮,鼓声阵阵,进行曲愈来愈热烈欢快,夏天的步伐不可抗拒地迎面走来,6:53是一片声色变化万端的旖旎风光,7:10铜钹大响,逐渐步入辉煌,8:25竖琴带领全乐队进入“极目楚天舒”的境界,在一阵铜管与打击乐的震耳欲聋后,8:50处曲风一转,步入冬日残雪的主题。 经过短暂的冬天休眠之后,1:33小提琴的花鸟主题再次拉开复苏的序幕,2:05小鸟声再次响起,小提琴与圆号的合奏肯定了万物的欣欣向荣,在大提琴的隆隆脚步声后,4:10胜利进行曲渐渐清晰起来,5:24敲响小鼓,夏天就是“在万物的滋长中大步向前的征服者”,紧接的简直就是一场战役,军号鼓声连成一片,辉煌的高潮来临,也如同酒神狂欢的火把点亮黑暗冰冷的大地。(另外我认为岳飞的《满江红》也蛮贴近这部进行曲,“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鼓声结束后,第一乐章进入再现部,0:03圆号奏出第一主题,以后依次出现各个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3:30处音乐导向最后乐章,特别在4:22大提琴奏出一个感人的慢板动机,在最后的乐章中将发展为最关键的音乐因素,这是马勒喜爱和擅长的作曲手法。这也预示第一乐章的大千世界直接与上帝相通。随后再现进行曲直至结束,铜管亮灿闪爆,打击乐震天轰响,炯炯热力让人对夏天的来临再无疑异。 马勒后来写道:“(我的第三交响乐)以不仁的天地自然为始,攀升到上帝至爱之境。”要知马勒在令人瞠目的描写夏日的第一乐章后,如何升华至上帝之爱,如何使人与神在至爱中相融相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请看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