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忆隆福寺街 北京美术馆东,王府北大街与东四大街的交口,曾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段。 我家所在的胡同,距此很近。把附近(当年)的主要地标如数家珍地摆一摆∶除了已经提到的中国美术馆外(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尚有十字路口的东南角的华侨大厦(60年代附设“广东酒家”—一帮知识分子上层,有钱人家的所爱)。上述十字路口之东北角的则是民航大楼,此楼13层,在我小时候似乎是全京城最高层的建筑物了。从此楼前,沿东四大街向东,很快就可左转进到“东四人民市场”所在的隆福寺街。印象中这条街颇窄,但是曾充满了市井的活力,有着与王府井大街另类异样的趣味。 小时候的零花钱非常有限,买冰棍是力所能及范围内最经常的购物实践。也许是那个十字路口行人多,热闹的缘故吧,那一带直至隆福寺街内叫卖冰棍的人特别多,所涵盖的冰棍种类也就相对齐全些。60年代初,老隆福寺市场未翻建时,还有着真正寺庙式的门脸。记得有人在寺庙门洞下的阴凉中卖冰棍,有一位南方口音的老太太,拖着唱音,报出一串动人的冰棍口味∶ “香蕉 ˉ纳(奶)油—小豆—红果—巧克力的-------冰棍!”(南方口音,坚决不带北京话的儿化音。) 隆福寺街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上面的数家电影院∶蟾宫,明星,东四工人俱乐部,等在附近。电影院相对集中,可选择的电影就多些。《柳堡的故事》是50年代的佳作,就是有大人带着在这里看的。 电影院似乎都在这条街的路北一侧。路南则有“隆福寺小吃店”。里面的面茶,驴打滚,羊肉饼,丸子汤,年糕,炸糕,都是儿时的美食。附近还有老字号的“白魁饭庄”—档次高于大众化的“隆福寺小吃店”,不记得有过光顾的福气。 沿隆福寺街再向东,路南有家卖“蒜肠”的小铺子。油煎得吱吱叫的蒜肠片,浇上蒜汁儿,独有的香味扑鼻,令人垂涎三尺。记忆中的蒜肠好像不含什厶肉的成分, 芡粉的成分则占得很高,挺有嚼头的。好像是1毛钱一盘吧,牺牲一场电影,就可换来的享受。那里门庭若市,人们排队等候,以大快朵颐。 老隆福寺市场翻修为较为现代、正规的“东四人民市场”,其招牌记得是董必武的题字。逛东四市场,也是周末的乐趣之一。在卖自行车的货位上,看着可望而不可即的26、28各类款式的车子,心中痒痒的。永久车是消费者的首选—“永久”之品牌象征着坚固耐用,一辈子就靠着这辆车闯荡京城,上下班养活一家老小了。消费者们考虑问题的中心就在于此,顾客心理被这个品牌抓了个正着。 90年代回国,听说隆福寺街风水欠佳,曾遭遇大火。我去新建的市场看了一下,气派比60年代的“东四人民市场”大了,可是当年的京味儿,缺少了许多。小时候常路过的山货店,也看不见了。我心中暗暗回忆那悠扬的冰棍叫卖,以及小学放假期间,傍晚与邻家孩子结伴看电影的情形,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