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庭榕的博客  
閒來坐坐  
https://blog.creaders.net/u/2378/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庭榕
註冊日期: 2009-05-05
訪問總量: 209,179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原創文章 版權所有
謝謝光臨
最新發布
· 告別百年孤獨
· 卡夫卡隨想
· 畫之殤 - 走近Frida和Diego
· 說說火爆網絡的《聽說》和《新聞
· 《萬曆十五年》與中國時局
·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的音樂隨感
· 那些年 老男孩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賞心樂事(6)】
·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的音樂隨感
· 神秘的狂喜 — “走火入魔”之
【賞心樂事(5)】
· 革命者的愛恨糾結 — 電影《牛
· 在紐約看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
·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
·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
【賞心樂事(4)】
· 永遠的花花公子 — 論唐璜及其音
· 墨西哥笑臉娃娃的新春祝福
· 婚姻讓他望而卻步 — 勃拉姆斯
· 婚姻讓他望而卻步 — 勃拉姆斯
【賞心樂事(3)】
· 如果人到中年,你會喜歡勃拉姆斯
· 末日經之世俗變臉
· 也談談朗朗
· 是無厘頭還是高深莫測 — 透視約
【賞心樂事(2)】
· 足球賽場的經典音樂
· 聲無哀樂 和聲感人 —嵇康的音樂
· 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新古
· 生命之不能承受—紀念舒曼誕生20
【賞心樂事(1)】
· 演繹酒神之舞- 千秋真一 PK 小克
· 最後四首歌 — 詩樂合一的佳作
· 跨越彩虹-貝多芬的感恩頌歌
· 自我流亡的音樂— 肖斯塔科維奇-
【抒懷心得(3)】
· 告別百年孤獨
· 卡夫卡隨想
· 說說火爆網絡的《聽說》和《新聞
· 那些年 老男孩
· 日劇《仁醫》引發的思考
· 死之堅強
· 別對我說謊(20101128)— 偉大
【抒懷心得(2)】
· 真實和謊言 — 尼采與瓦格納的
· 真實和謊言 — 尼采與瓦格納的
· 說說小“周立波”張馮喜
· 牢獄裡的力阻狂輪
【抒懷心得(1)】
· 從納粹黨歌看《宗教大法官》
· 從摔碎到重建信心—C.S. 路易斯
· 是人還是鬼-周立波和張潔的離婚
· 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馬太系列(下)】
· 財主約瑟仗義葬人子 祭司兵丁封
· 客西馬尼求天父 自不量力解經意
· 彼得貪生不認主 耶穌忍辱為哪般
【馬太系列(中)】
· 彼拉多糊塗定判詞 好彼得勇猛削
· 大祭司驚魂審訊夜 眾百姓大鬧衙
· 耶穌受難十字架 上天降災以色列
【馬太系列(上)】
· 貪婪猶大賣恩師 三十大洋惹血案
· 馬太受難曲是怎樣被忽悠成的?—
· 閒侃“馬太受難曲”- 馬太系列 (
【聖樂系列】
· 天國的聲音 — B小調彌撒(巴赫
· 萬王之王 — 亨德爾絕境揮寫《彌
· Misa Criolla - 阿根廷民謠與彌
· 音樂宣告信仰 --彌撒曲中的信經
· 人性化的耶穌和激憤的民眾- 聽巴
【馬勒世界(2)】
· 怒放的凋零 — 有感馬勒的第六交
· 棄絕塵世 — 馬勒的一首藝術歌曲
· 天人合一聽馬勒第三交響樂(下)
【馬勒世界(1)】
· 天人合一聽馬勒第三交響樂(上)
· 童謠與失戀編織的荒誕葬禮—馬勒
· 由死入生-從馬勒的第五想起
· 在墨西哥聽馬勒“復活”交響曲
【天下評論(2)】
· 《萬曆十五年》與中國時局
· 明朝的安南之戰和越南的反華傳統
· “未來帝”網絡預測鬧劇的始末
· 哥本哈根的通天塔
【天下評論(1)】
· 諫問國慶60閱兵
· 翻雲覆雨何其快:墨西哥“綁架”
· 是非曲直何時了-分析中墨外交糾
· 事實駁斥墨西哥政府對中國的謬論
【音樂與歷史】
· Shema Yisreal 和華沙倖存者
· 世界格局的大轉變— 1453年之君
· 世界格局的大轉變— 1453年之君
· 乘着金色翅膀的思想
【中國搖滾】
· 再見 烏托邦 — 中國搖滾樂的沉
· 搖滾詩人汪峰
· 聽許巍的歌有感
【詩畫雜感】
· 畫之殤 - 走近Frida和Diego
· 天使惡魔 迷亂人生 — 意大利一
· 復甦美洲大陸的夢幻與命運—智利
· 若幻若失-Peter Doig 的畫
· 迷失的孤獨—讀帕斯(OCTAVIO PA
· 夜雨對床 兄弟之情
存檔目錄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婚姻讓他望而卻步 — 勃拉姆斯的愛情與音樂(下)
   

結婚還是不結婚,對勃拉姆斯是個大問題。

他曾講過:“對於我來說,寫歌劇和結婚,是最難的兩件事”。的確這兩件事他一件也沒完成。

在祝賀好友小提琴家約阿希姆結婚時,他也反省自己:“我不斷地質疑,我是否也該拒絕其它的夢想,放棄一切回家成親,或是享受這一切而拋棄幸福的婚姻。”

但一旦勃拉姆斯在婚姻與友誼之間做選擇時,他一直都寧願選擇後者而非前者,並渴望追求精神上的紅顏知己。

 

沒有了婚姻承諾的桎梏,勃拉姆斯一直快樂地遊走在花叢之中。早在暗戀克拉拉的女兒之前,就喜歡上他的學生兼歌手伊麗莎白,“穿着藍絲絨,有着金色秀髮的窈窕淑女”,他私下承認不愛上她是不可能的,但由於一向對婚姻的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決定放棄。

十一年後重逢已婚的她,勃拉姆斯欣喜非常,沒有了婚姻的壓力,他與伊麗莎白的友誼反而是如魚得水。他們之間保持長期的通信,她的智慧和熱情使勃拉姆斯迸發出新的活力。189244歲的伊麗莎白因病去世,勃拉姆斯一直把她的相片放在書桌上直到自己離開人間。

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伊麗莎白與克拉拉是勃拉姆斯最重要的兩位精神伴侶。

 

說起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魂牽夢繞,必須聽一聽他的第三鋼琴四重奏。

青年勃拉姆斯在結識克拉拉之後,立即陷入少年維特式的痛苦。1855年他開始着手寫作第三鋼琴四重奏,一想起克拉拉的溫柔明眸,以及對良師益友舒曼的愛戴,內心就劇烈地掙扎,激情與絕望互相煎熬,內疚與欲望彼此廝殺。1868年他把第一樂章形容為“一個人已無所留戀而想終結自己的生命”。

這首作品帶給勃拉姆斯既痛苦又甜蜜的強烈回憶,直到二十年後他才正式定稿出版這部作品,視之為對克拉拉愛戀的總結。

 

在舒曼死後,他與克拉拉不是親人卻勝似家人,他們在精神上的交流早已超出了情侶的範疇,升華至心靈上的相知相通,他幾乎把每一首作品都寄給克拉拉做點評。

勃拉姆斯以貝多芬的傳人而自居,在貝多芬與他之間小提琴奏鳴曲基本荒蕪,因此他譜下三首傑出的小提琴奏鳴曲。其中第一首更多展示其內斂的柔情,它的終樂章沿用他的早期歌曲《雨之歌》,這就是著名的“雨滴”樂章。克拉拉在收到樂譜後,寫信告訴勃拉姆斯:“我因此曲給予的快樂,喜極而泣。”

 

本人十分喜愛他的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柔板),勃拉姆斯把隱藏在內心的悸動化為外在的音符,久久地使人盪氣迴腸,如果在靈魂深處沒有對真愛的渴望,是絕對寫不出如此令人銷魂的浪漫之音。

 

188350歲時的勃拉姆斯聽到26歲的女低音赫爾米娜的演唱,深深為她所吸引,兩人維持了柏拉圖式的戀愛關係。這一年在赫爾米娜的陪伴下,勃拉姆斯完成了他半個世紀生涯的總結之作《第三交響樂》,據說創作期間他讀過索福克勒思的偉大悲劇《俄狄浦斯王》。

此首交響樂融合愛情的甜蜜和對生命的思索,憂鬱與溫柔參差其間,熱情與恬靜交替出現,滄桑過後盡顯豁達的境界,海闊天空是英雄的氣概。克拉拉認為整首作品“環繞森林的神秘魅力”,猶如森林般的大氣深邃。

1894年赫爾米娜去世。

 

遙想當年,在一個輕鬆愉快的遊戲中,舒曼要求眾人集體創作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以約阿希姆的座右銘“自由卻孤獨”為主題以慶賀他的個人演奏會。勃拉姆斯負責專寫諧謔曲的樂章,從此勃拉姆斯把“自由卻孤獨”改為“自由而快樂”作為他的座右銘。

“自由而快樂”又何嘗不是他的情感寫照呢?直到1896年他走進了寒徹透骨的冬天。

那年克拉拉中風,勃拉姆斯得知消息後,有預感地寫下《四首莊嚴之歌》,歌詞均取自聖經。第三首歌曲描繪了死亡的冷酷,最後一首歌是來自《歌林多前書》第13章有關“愛”的小節,以“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結束全曲。

這首作品是對克拉拉43年情愫縈繞的懷念,是對死亡腳步聲的正面回應,抑或是為兩人所訂做的安魂曲,即是作者向上帝敞開祈禱的胸懷,信仰將會戰勝黑暗,使他們重生在愛的陽光中。

同樣作為生命最後時刻的心靈體驗,勃拉姆斯的《四首莊嚴之歌》顯然不同於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勃拉姆斯尋求的是宗教的安慰和彼岸的應許,而斯特勞斯則是順其自然的隨風飄逝。

5月克拉拉再度中風后與世長辭,勃拉姆斯帶着《四首莊嚴之歌》的樂譜,着急之下搭錯火車,花了兩天時間,才趕在館木下葬前灑下一抔黃土。

 

從此以後勃拉姆斯萬念俱灰:“當一個人如此孤單時,生命還有何意義?”

第二年勃拉姆斯因肝癌去世。

 

 

以上有關內容參考《偉大的西方音樂家傳記叢書 勃拉姆斯》

感謝網友weston對上篇的一處錯誤的提醒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