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水碗儿、小瘪乒乓球 感恩节期间,在州立大学读书的女儿回家过节,我们一起到楼上打乒乓球。 台子是Costco.买的台球/乒乓两用桌,不算正规,自家闲时打两板,也还过得去;何况搬掉板子,还可打两杆台球,相当满意了。 正挥拍打得起劲,一脚踩在落了满地毯的乒乓球中的一个上,觉着实打实地硌了一下,检起看时,球儿瘪了一块,三角形的内凹,像是龇牙咧嘴,嫌我踩得劲大了。女儿说我不小心,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儿时的救急妙招:把瘪球儿用热水烫起来! 把水用微波炉加热后,试了试,仅烫起了一点儿,仍是个瘪的。再把盛水的小碗送进微波炉回锅,增热了一小阵,这回的热度蒙了个正着,球儿顿时恢复了原状,怨意全消。 无意间,我眼前浮现起在灯市口小学时用的小铝水碗儿—每次烫球儿,都是用它到锅炉房去打滚热的水,小心翼翼地把球整好—必须整好,别无选择!一帮哥们儿就啃着一个球,哪像眼下,几打球放在那儿,打得满地都懒得捡;还有没拆包备用的,也有几打。有的华人朋友家还买了自动发球机,供人机对打训练之用,那需要的乒乓球,肯定又要多了许多。 记得有时球的质量偏差(便宜没好货),从赤道处裂口了,这可不是热水能修理的,拿回家用橡皮膏粘一粘,还能凑合打一阵。打的时候颇费心机,争取让球儿的着点,是没有橡皮膏的那侧—把器具的怪异性,以及它对运动员的干扰作用减到最低。可是,那球的着点岂是可以随意控制的?何况是在室外,有时还刮大风!呀,想起来了,冬天的手,经常是冻皴的,带点小血口子。就那样,哆哆嗦嗦地握不紧拍子,球在风中飘飘悠悠的,小哥几个也不肯放弃,在砖砌的水泥面台子打得起劲。(课间排队打球的人多,就打三分制;放学后,时间多些,打六分制。十一分和二十一分的球局?太奢侈了吧?谁也不想等那么久,才轮到摸摸拍子的机会。) 又想起了那个小铝水碗儿,磕磕碰碰的,搞得坑坑洼洼的,我仍然敝帚自珍。它比搪瓷水碗强,怎么磕,也磕不坏。带小水碗上学,是校方的规定,好像还规定要带手绢,冷天要带口罩。调皮的男孩子用顺口溜嘲笑戴口罩的:“我从南京到北京,没见过驴屁股打补丁。。。” 学校怕学生不遵守规定,每天派出值日生在校门口检查,没带齐规定的卫生用品的孩子,得回家去取。记得我最讨厌被人查到,弄得不是迟到,就是跑的上气不接下气。最后家长为丢三落四的我想了个法,用小线儿把水碗儿拴在书包带上。这下倒是忘不掉了,可您猜怎么着?到锅炉房接水(喝水也罢,烫球儿也罢)我懒得解小线儿,就总背着书包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