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專制體制還是民主體制,體制的設計者或者運作者,主要的用心都 在於平衡權力。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常識和很明顯的現實。只不過,專制君主尋求的權力平衡,是在一人之下的平衡。民主體制運用的權力平衡,是自然調節的平衡。 孫中山先生如果心中明白,把政治說成是“權力平衡之事”,要比說成是“管理眾人之事”,對中國這一百年要有益得多,也不枉戴了一個國父頭銜。 因為世上產生的所有矛盾,都不外乎利益矛盾。不論是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黨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注意:人民是有外部的),說到底都是利益矛盾。懂了這一點,也就懂了,所有把利益矛盾帶上意識形態色彩,挑動人們敏感神經的那些政客們,都不值得去相信或者擁護。是什麼利益就說什麼利益,就事論事,討價還價地解決利益矛盾,比把矛盾性質攪成一鍋粥,最後讓一些別有用心的聰明傢伙從中漁利,要簡潔實惠得多。 利益的需要與生俱來,誰也不必隱瞞或推讓。一個不為自己利益着想的人,與其說是一個聖人,不如說是一個怪物,或是一個殘廢。這樣的人不靠別人養着就活不下去。那些說着“為了人民的利益”的領袖,沒有一個把自己排除在人民之外,只不過心裡想要的利益比人民還多。我主張今後搞政治的人,都學得坦白一點,把自己想要的權力以及作為交換條件,將滿足哪一些人利益,都直接說出來。帶滿銅臭的政治,才是清白的政治。 權力是獲得利益的最有效工具。所以爭奪利益的較量,表現在外的都是爭奪權力的惡仗。政治鬥爭也就是權力鬥爭。一些人獲得更多權力,一些人失去了權力,於是分出了勝負。但是權力的失衡,其結果不是簡單使某些人獲得無限的權力,而是政體大廈的坍塌,社會穩定的喪失,最終讓最有權力者失去權力。如果知道權力不平衡導致失去權力,就不會說“勝者為王”這種渾話。 觀歷代帝王,凡是懂得權力平衡的,都較長久地掌控大局,統治王朝。清代最後一個懂平衡的統治者是慈禧。她在滿人和漢人,文官和武將,內戚和朝官,改革和保守之間, 一直沒有明顯偏袒,或者說根據時局需要,有時拉一下,有時打一下。到她死後,滿人便一味排斥漢人,排斥改革,於是平衡失去。當袁世凱復出,朝廷就傾塌了。 毛澤東是一個平衡高手,儘管沒有任何一手高出歷代帝王。他熟讀歷史經典,善於在不同的派系之間搞平衡。有時即便搞掉的政治對手,也不徹底乾淨地消滅掉,留在那裡以備將來待用。鄧小平就是保留下來平衡王張江姚的。沒想到人一死,平衡就完了。 鄧小平也懂搞平衡,但手法比毛低的就不是一截半截了。儘管如此,他一次失手後還懂一些彌補。用江澤民平衡李鵬陳希同就是一例。選隔代接班人也是一個平衡的想法。但是自從鄧小平死後,就已經不再有過去那種一人之下的權力平衡。專制體制下的平衡優勢到此結束。 絕不是留戀獨裁的平衡術,而是擔心,如果拒絕民主制度的自然平衡,自己又沒有獨裁者的平衡術,亂世就不遠了。最近發生的貴州甕安縣一起嚴重的圍攻政府部門和 打砸燒突發事件,就是權力失衡後的一個典型表現。一般來說,冤案,包庇,誤判的案子,許多社會狀況下都有發生,但是由此輕易引發騷亂,就不是一般正常的社會狀況,而值得警覺了。 中國現在已經完全演變為一個警察國家。軍隊和警察國安成為維持社會的最主要力量。道理很簡單,政治信念沒有了,宗教信仰沒有了,道德倫常沒有了,良心正義沒有了,只剩下黨來維持社會。具體表現就是黨領導下的軍力警力。 軍力警力雖然可以為黨保駕護航,可是他本身也是人,不是機器。是人就有利益要求,如果沒有另一種權力的平衡制約,人的利益要求無止境。正因為黨有求於武裝力量的保駕護航,不得不妥協讓步,默許其不斷坐大,坐大的結果自然是無止境地侵犯其他群體的利益,激起公憤。如果公安的公眾形象一直很好,絕對不會為一件錯案受到這樣的衝擊。個案只是個別,但是激怒公眾,就不應當掉以輕心。 說明黨依賴於武裝力量的另一個例子是地震救災中失事的直升機。五名機組 人員被大張旗鼓追認為烈士,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每人家屬捐賠20萬,而對其他11名罹難公民,隻字不提。軍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此外,總理溫家寶在救災時調動軍隊的困難處境,也很讓人擔憂。一個不斷坐大的武裝系統,對國家對民眾都不是福音。黨不再是當年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政黨,命令指揮的作用和當年相比, 已經大幅縮水。權力失衡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也許還有其他力量可以依靠?問題是,幾十年來,黨已經輪番把各個群體各種政治力量的人都打翻在地了,得勢的少數大財團和精英都各有自己的算盤。現在的共產黨,不依靠軍隊警察,還依靠誰呢?由於這種依賴性越來越大,激發的民憤也越來越大,反過來又更不得不依賴。這樣惡性循環,穩定維持會長久嗎?
2008-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