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这1毛钱吗?” 数日前,偶然到Burger King买了套快餐套餐 (酥脆炸鸡三明治、薯条、饮料)。 收银员问我加上的薯条是“加大”,“中号” 或 “一般”。我选了“中号”(加价为30美分)。 付费后,我注意到在酥脆炸鸡三明治套餐的原价6.48美元基础上,又被收取了40 美分,然后再加零销税若干。当我向收银员提出这40美分比标价的30美分多出了10美分时,她用奇怪的眼光望着我,问道:“你真的需要这1毛钱吗?” 我心想,对于一家商店、厂家来说,收取费用与广告的明码标价应当一致,这是个起码的标准和要求嘛。干什么用这种鄙夷的态度对我,好像我是个锱铢必较的小气鬼似的。我说,“Yes. (I need this dime.)” 她便找了个同事要了1毛钱给我 (而不是从收银机中退还这笔小款。) 也许是软件编程做得久了,我比较习惯于验证(verify)数据与运算过程。根据我的经验,很多老美都会认为6.48美元 +40美分是一道需要动动脑筋的问题,闹不好会影响到用餐的胃口,所以多半会简单付账了事。 后来,我考虑到最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三明治或中号薯条的价格被上调,而变化只反映在收银机上,广告牌上则懒得去更改。当然,这是一种善意的揣测,免去了那种认为别人故意搞鬼的“小人之心”。 对我来说,1毛钱自然无足轻重,并非真的非要那1毛钱不可。我不过是提醒商店要注重广告与实践的一致罢了。 当然,这种小事到了我的头上,居然也有“严肃的”、值得“上纲上线”的另一面,你信吗?我试问自己:如果验算的结果不是BK多收了我1毛钱,而是少收我1毛钱,我会照样这般认真对待,追着人家补交这1毛钱吗?我试想了一下,结论是:我多半会顾左右而言它;套用一句老话是:“今天的天气—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