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此去槟城(Penang)。 出租车把我放到本头公巷(Lebuh Armenian)和大同巷(Lebuh Cannon)路口。这是一个迷人的地方,东西南北百米之内都可以看到令眼睛为之一亮的东西,我上次也是从这里开始步行看槟城。 已经是午后。我知道这里有几个饭馆。一个是我上次吃过的,今天不想重复。于是就到了一个叫“南洋”的饭馆。里面比较大,有几个房间。有冷气,但装修一般。里面的几张桌子上,分别有洋人和华人在吃饭。我进去,店主招呼了一下,我选个地方坐下来。店主和招待就再也不理我了。我懒得问,就出来了,来到斜对面的一个小店,上面有一个很特别名字:椰脚粿条汤,摊就摆在外面。这里店主更忙,根本就没有功夫理我。环顾四周,里面和外面的桌子上都坐满了人,就是他们理我,也没地方坐。 于是只好退回来,到本头公巷和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同一条路,过了本头公巷就是大同巷)的交口我曾经吃过饭的地方。这里人不多,很容易就找到一个桌子。 发现,去年的那个老板老夫妻已经换成了一对年轻夫妇。 问他们,说他们开张不久,从前的老年夫妇已经退休不干了。现在这对年轻夫妇开的面店叫“叶面”,估计这家人姓叶了。 要了一杯意米(Barley)水,一碗排骨面。薏米水是这里常见的凉茶。就如中国北方人,夏天把麦子炒了,煮成的炒麦水一样,喝了败火。记得这里的原来的店主曾经卖槟城有名的豆蔻汤,可惜现在的店主不做。 我坐的位置,正好可以透过窗字看到福德正神庙的大门。在西式铁窗里看出去,红红的,在骄阳下,更加绚丽。我取出相机,透过窗子照了一张照片。临窗,坐了一对老年西洋人(男的大约六、七十岁,女的五十来岁)。他们看我举起相机,就急忙向后闪开。老先生问我,是不是从外面看不同。我说是的,因为这里的西方窗字看到的是中国的景色。他不靠窗,于是也翘起屁股看了一下,同意我的说法。他的妻子则就在窗边。 于是攀谈起来。原来,他们夫妇是英国人,在这里已经住了两年。我没有问原因。女的话多,说槟城到处都充满了惊喜。每当经过一个街角,你不知道看到的是什么,转过街角则充满的惊奇(原话是Penang is full of surprise around corners)。 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说法。记得去年第一次来槟城的时候,出租车经过街道,在一些英殖民风格的房屋里,突然会出现一个色彩斑斓的中国式样的门楼,让人激动不已。 他们对这里几种宗教和各色人种和平共处很是赞赏。说这里的人混合(Mix)得很好。说到混合,我则有异议。我说这是一个各色人和文化的集聚地,但不是混合地(a meeting place but not a mixing place)。混合是烧汤,而这里是烙千层饼,无论怎么试图擀在一起,烙出来,还是一层层的,分外分明。他们想想,说有道理。 女的用手指了指附近Lebuh Armenian上的一个华人理发店,说里面有一个椅子,是60年前的中国古物,现在仍然在用,真是奇特。饭后我专门看了一下,确实有中国1970年代之前的韵味。 这个女的讲话,很缓和,可以听出,这个岁数人的恬淡和适然,让人有一种非常强的亲近感。要不是急着赶路,我一定多跟他们聊会儿。 面不错,排骨煮得也很烂,挺香。 从对面的饭馆看福德祠。坐在窗前的是一对英国夫妇,在这里已经住了两年了。 福德正神庙(福德祠)大门 本头公巷(Lebuh Armenian)上的那个老理发室 本头公巷(Lebuh Armenian)上福德正神庙旁的一个人家 (云门杂谈:http://blog.creaders.net/yun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