萁子(子讀輕音)是一種麵食,在我的家鄉山東青州一代曾經流行。這裡說曾經,是因為那是我小的時候,現在似乎吃的人不多了,也許會被慢慢地被忘記。 萁子實際上是一種面片,製作非常簡單,其製作工藝同手擀麵相似。先把面加水和成麵團,然後用一根長長的擀麵杖擀成一個大餅狀的面片,然後,撒上麵粉,用手布勻,摺疊起來。撒麵粉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粘在一起。用刀斜切成菱形的小片,這就是萁子。 萁子的邊長一指許,厚度在一個毫米左右,過薄和過厚都不好。 煮法跟麵條一樣,就是水燒開了,下到鍋里,煮熟後,把湯和萁子一起倒進大盆里,撒上鹽。吃的時候,用勺子連湯帶萁子一起舀到碗裡吃,這樣吃萁子往往有很多湯,呼啦呼啦的連湯帶萁子一起吃。這是跟吃麵條不同之處。 這種吃法,確實讓南方人看了覺得很粗獷。要知道那個嘴裡淡出鳥來的時代,能吃上萁子已經是美食了。 我上面說的萁子吃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一種。跟其它的中國食物一樣,當然也有變種。比如可以加些菜進去一起煮。如果再高級一點,可以打幾個雞蛋,湯里飄着蛋花。如果加點豬肉絲,那就是豪華級別的了。 最難忘的,還是下到綠豆湯里的萁子。綠豆是先煮得翻開來,爆出白白的肉,在開水裡上下滾動,然後把萁子下進去就成了。綠豆清火,夏天多這種吃法。吃的時候,有綠豆的清香。 記得每年的夏天,母親總要做幾次這樣的綠豆萁子給我們吃,而且湯更多些。我不知道為什麼吃萁子要跟那麼多湯一起吃,也沒有問過。也許是那種菱形的小片,使你無法跟麵條一樣用筷子挑出來吃,非跟湯一起喝下去不可?要知道那時的白面可是少見,這樣湯湯水水的,可以節約白面。 近讀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一書,才知道南宋的皇宮裡到了臘月也吃萁豆(見《武林舊事·卷三·歲除》)。實際上這個萁豆就是萁子,也叫面萁。只不過那個時候,這種萁子多是油煎出來的。 看來萁子早已有之,並非我們山東人的杜撰。貧窮人家沒有油,不能煎。於是就整些湯湯水水的來糊弄自己肚子的,也算是山東人的發明吧。 現在也有一種叫香酥萁子的點心出售,也是菱形,是面、油、雞蛋等做原料,由烤箱烘烤而成。這種吃法,就頗有些古意了。 (雲門雜談:http://blog.creaders.net/yun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