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爱华” 昨晚,在央视节目上见到一个熟悉面孔:“国际友人”爱华。 很多年前,也是在央视节目上,得知了这位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的爱华。对她流利的汉语,可爱的笑脸,留有较深的印象。近20年过去,她再次在银屏上出现,俨然一个成熟、端庄的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她是在我党90诞辰来临之际,出来表达对我党的敬佩的。 她先从对80年代的生活某些细节说起:和小朋友们一起走路上学,别人可以买蔴团吃,她却买不了,不是没钱,而是没有粮票。另一个细节是到王府井百货大楼买洗发水,要自带瓶子,而且是大家都买“统一”的一种。她的国语(或北京话)挺到位的,“洗发水”的后面跟了个“儿化音”。 后面,话题显然是被采访人转到政治上了,特别是对党的印象。爱华说(大意),我这个人不从政,对政治不感兴趣。可是中国的执政党,要管理这么多人的一个大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真是了不起。 下面的话(仍是大意)显得有些笼统:中国也有她的“冲击力”与“爆发力”的一面,可是总的来说,这种“冲击力”与“爆发力”是具有“稳定性”的。 由于爱华的上述评论过于概括,我只能推测她大概想说什么:她从小到现在的20多年间,经历的基本上是中国稳定的局面,社会的变迁不可说不大,也不可说不急促,但总体上是稳定的局面。不知她的“冲击力”指的是什么,应当不是暗指什么什么花的革命吧。 因为爱华目前从事的是新闻工作,话题又不可避免地讲到新闻与言论自由方面。爱华说,她从自身的经历看,在中国从事新闻采访的自由度,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较,是“差不多”的。我觉得这个差不多是有讲究的,她不说“强于、优于”西方国家,也不说与那些国家是“一样“的,而是差不多。 我喜欢爱华,喜欢她“差不多”就好的心态。我很能理解(认同)这种心态:惯于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过日子。可以说是随遇而安吧。如果这种心态不可取,那么,另一种态度恐怕就是要“挑战”现存的框架了—对于一位不问政治的国际友人来说,这可能有些“打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了,不是吗? 其实,让爱华在银屏上表示对于执政党的钦佩,已经都算得上“打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了,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