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男子漢(四)
天生我才必有用
老錢
08/10/2011
隨着孩子長大了,競爭的壓力就越來越大了。現在,孩子的青春時期的壓力已經變得有些過分了。我在《老錢:淺議“虎媽”》和《老錢:讚美,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義舉》中,以及《在歐洲de走馬觀花及思索》中,都一再批評我們亞裔教育傳統中的功利主義。但是,社會在飛速發展,對下一代的生存能力,特別是要生存得好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到底該怪誰,也很難簡單一言了之。總而言之,我總覺得,人類是處在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狀態中。
但是,璞玉要琢,玉不琢不成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我也一再跟孩子說李白的詩,《將進酒》,特別是這樣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撒盡還復來”。
優美不朽的詩句,狂放不羈的氣魄,寬廣博大的胸懷,深厚凝重的哲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撒盡還復來”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呢?李白"持才自傲",皇帝要他寫詩,他要楊貴妃為他研墨,要皇帝的寵臣為他脫靴。李白是很 "狂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不得不說句感慨的話,那時的皇帝要比現在的領導,真要開明多了)但是,他是有本錢的,他是有資格的。他有才華,他有能力,但是得不到應用,得不到發揮。他感覺到被浪費了。這是一種責任感,這是一種使命感。這是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是對歷史的使命感。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
每個人來到這個市上,應該有一種使命感。人生是短暫的!一種觀點認為,人生苦短,應該趕快享受,及時行樂。另一種人生觀恰恰相反,人生是很短暫的,應該做點什麼,不虛這生此行。這兩種人生觀,截然相反,很難相容。但是,兩個都是公理,無法證明,不可證明,或者說,不證自明。這基本上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特別是早期的環境影響。我也告訴孩子,我們這一代,都是在保爾模式下薰陶成長起來的。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雖然共產主義是破產了,我們都棄絕了共產主義。但是,這段話所表達的這樣一種人生觀還是普適的,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具有這樣的境界的人,所有的人都只是及時行樂,不積極進取,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了。人類社會之所以能發展前進的這麼快,就是因為有這些具有積極進取精神人們在社會的各個層次上,各個領域裡努力工作,積極生活的結果。你願意做什麼事取決於你的選擇,你能做什麼取決於你的能力。
用基督教的話語說,上帝創造一個人是有目的的。他給了你這樣能力是要你去完成一定的任務的。每個人都是驕傲的,每個人都有值得驕傲的理由。我們在教堂學習過兩本書。兩本很好的書。一本叫《The
Purposed Life》,Parameter Church 的梅君女士將之翻譯成了中文出版了,叫做《標杆人生》。另一本是《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書在大陸廣泛流行。中文譯本叫《成功人士的七個好習慣》。第一本書,是從宗教哲理上解決為什麼和怎麼選擇人生道路,第二本書,是從方法上闡述基本的做事和處世為人的技巧。我建議他讀這兩本書。他在一年暑假的斯坦福大學的夏令營時,也學了《七個好習慣》。我也會經常提醒他,要他複述一遍。要他銘記,保持這些好習慣,用於自己的生活,持之以恆。
總而言之,就是應該“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在自然資源上就是應該物盡其用,在人類社會裡就應給人盡其才。我對兒子說,你有這樣的天賦,就應該“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不要把自己浪費掉。
我又給他舉我妹妹的女兒,他最親近的姐姐的例子來說事。我妹妹是也可以算一個女強人了,可是,絕不是“虎媽”。而且也忙得做不了“虎媽”。所以我這個外甥女對她媽媽說,“你真LUCKY/幸運, 有我這麼個女兒,基本沒要你煩神”。我和妹妹都是從初中起,就住宿在學校里的,我們的父母也不是“虎爹虎媽”,也忙得做不了“虎爹虎媽”,想做也做不到。
這個姐姐非常優秀,當年,不僅SAT考了滿分,社會活動,校內活動都很有成績,音樂舞蹈都出色。她也沒有上過課外的任何班。。。在布朗(她不願去哈佛和MIT)念完了生物物理後,弄到點錢,自己小“週遊”了一下世界。然後,以很高的全美統考成績考進了(Ph.D & MD/哲學博士並醫學博士)的雙博士學位的課程班。在哥倫比亞大學,以優秀刻苦的學習成績和研究工作,只用了四年時間,超常快速地完成了這個雙博士學位。很多師兄師姐們還在苦熬呢。她又選擇了泌尿科,她認為泌尿科最有搞頭,最有挑戰性。泌尿科住院醫生要做6年,6年完成以後,再要讀一年高級泌尿科課程,才能成為正式的泌尿科醫生。那時她都要望40歲了。苦不苦?很苦。她知道的很清楚。高中時,她在普林斯頓的假期天才青年學習班的朋友,有來自醫生家庭。這些孩子告訴她,一些大醫生幾乎是“沒有私人生活”的。他們爸爸的工作壓力非常巨大,一天24小時,隨時隨地還要接電話(On call);忙得,孩子們幾乎是見不到爸爸的。一旦要見爸爸了,一定孩子出差錯了,準備挨訓了;是媽媽管不了孩子,要把爸爸搬來教訓孩子了。
在常人看來,雖然錢掙得多,但是,這樣的生活簡直不是人過的。這樣的醫生還是不當為好。可是,這個姐姐是麼看的呢?她認為,是的,在常人看來,這條道路是真得很艱難,沒有生活/no life。她已經知道得很清楚了。但是,能走上這條路的人有多少呢?已經是很少的了。走上這條路,又能走下來,堅持走到底的人有多少呢?正是走得下來的人是越來越少,沒有幾個人能走到她這一步。所以她很驕傲,很自豪,很珍惜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機會。不光光是為自己了,她覺得總得要有人去做。為什麼不堅持走下去呢?我不做下去,不是更少有人能走下去了嗎?“我應該去做”。這裡就有了一種捨我其誰的氣概了。同時,她也已經養成了這樣的興趣和習慣,喜歡鑽研,喜歡探索,喜歡挑戰,越是困難,越是向前。這就是一種崇高的責任感,對社會,對人類,對歷史。
同時,我也告誡孩子,給他打預防針。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偶然性,有必然性。他必須努力,他不努力,他不會成功的。但是,還要有機會,沒有機會,他再努力也不能成功的。機會只是為有準備的人提供的。
牛頓,愛恩斯坦,也都只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徵,代表着人類中最優秀,最高層次的一部分。我相信,可能當時就不止一個牛頓,不止一個愛恩斯坦那樣的天才人物。但是,就是這一個牛頓,這一個愛恩斯坦出了名。話又說回來,牛頓,愛恩斯坦是誰?你認識嗎?有幾個人見過?他們自己又在哪裡?他們還在那裡有滋有味地,心滿意足地在享受着,品味着後人對他們的崇敬嗎?沒有,他們也早已只是白骨一捧了。牛頓,愛恩斯坦,也都只是一種符號而已。又比如,宣稱發現了DNA/基因結構的人得了諾貝爾獎,可是實際上,主要工作是另一個人做的。做你該做的事, 做你愛做的事,做你能做的事,不要太在意人家的議論。走你的路,隨別人說去。
一個人走什麼樣的路,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是一個人自己的事。別人不能勉強。也勉強不得。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撒盡還復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欣賞李白的“狂”。
我的兒子,將來能做什麼,能成什麼,我不知道。這不是算命。我也沒有水晶球。我只希望,他認真做人,認真追求。努力去做,過得快活。享受生活的同時,不要浪費生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對我兒子的為人處世,我還是很感到寬慰的。但是,他的學業發展,我是不太滿意的,我是希望他能發展,專注一個興趣。但是,他已經在這個
“應試教育,應賽教育”的大環境裡(現在的美國教育,也是這樣)很專精,很投入,很自如,也很幸苦。我也無能為力抗拒這個“應試教育,應賽教育”的大環境。
(11/19/201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