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将来会不会演变成民主社会呢? 会。 但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如果问中国是否马上就要演变成民主社会, 我的回答就比较含糊了。 最近的未来, 中国至少有若干种演化途径。 取决如何定义, 多的可以分出十多种可能, 少了也有三四种。 我对政治关注程度远没有对历史关注程度高。 我觉得中国要走入一个好的“民主社会”, 还有很多事情要准备, “去秦制”就是一个。 不从半调子法家的“法制”里面挣扎出来, 建立”法制“, 就不可能走向”法治“。 二 毛生前多次颂扬”秦制",攻击儒家, 颂扬法家不是偶然的。 在我眼里, 秦国统一七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征服"中原的历史。 从社会结构而言, 秦国社会比六国简单得多, 简单到只有君主贵族和百姓。 对秦国统一作出贡献的重要人物, 对不起了, 主要是六国人才。 秦国立国到统一七国, 历时五百多年, 五百多年自己没有发展出能培养人才的土壤, 其单一简陋可想而知。 秦始皇统一之后, 面对如何治理六国的问题, 其解决方案, 恐怕并不比蒙古帝国高明多少。 毁名城, 杀豪杰, 迁移富户, 收缴兵器, 毁掉了六国(关东诸国为主)的社会基础, 毁掉了春秋战国文化的基础。 战国百家齐放的格局, 说实在和关东六国城市化以及贵族子弟向下的流动有关。 没有继承权但有一定文化的贵族子弟流入民间, 使得民间充满了活力。史记信陵君传中塑造了好几个民间的隐士, 其见识后世罕见。 秦制后, 中国人才主要出在地主阶层。 地主之间的交流恐怕远逊于“商业”城市居民。 后世出现不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必然的。 始皇统一只有十五年, 但的确统一了文字。 假设希特勒德国也在统治区统一文字, 十余年后崩溃, 崩溃后知识分子是否只用德文写作呢? 可能性不大。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 大概只能认为是非德语知识分子消失的结果。 因此, 秦始皇能统一文字的另一方面就是六国知识界的崩坏。 秦对春秋战国文化的破坏之烈恐怕不在蒙古之下。 那么始皇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我想迁移富户入关中是最毁灭的措施。 犹太人文化凝聚力极强, 但也挡不住亚述帝国的迁移政策。 古代文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上层。 当秦朝硬把富户迁往关中, 这是一种去头政策。 大族失去族中精华就分崩离析, 大批移民死在路上, 城市缺少了原来的消费者, 城市也就失去了活力。 很多人认为墨家基础是城市手工业者, 秦汉后, 墨家趋于消亡应该和秦朝的去豪杰去城市去富户化有很大关系。 当然汉代继承了秦朝的迁移政策, 巩固了“秦制”。 三 儒家思想家对“秦制”评价极低。 儒家抬高三代贬低秦制。 攻击重点就是法家的“法制”。 不少人称“秦制”之法为非法之法。 秦朝的法制基点是人性恶, 所以必须由法来管制。 但法家有内在矛盾。 如果人性恶,又如何建立一个“大公”之法呢? 如果法制的发源是君主, 又如何防范君主之恶呢? 秦制的特点用李斯的话就是“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请注意,这里说得还不是百姓, 小老百姓早就没有发言权了, 这里说的是王族功臣。 王族功臣也不能有异意,而分封诸侯势必有异见。 始皇三十三年, 朝廷又一次大辩论, 博士齐人淳于越挑战郡县制, 后面大概是一批王族功臣, 最后又被始皇李斯压了下去,李斯的理由是“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其实这就是毛反右舆论一致律的前身。 秦始皇大权独揽, 史记赵高说李斯拥戴胡亥最有力的理由是““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始皇学韩非学到极点,建立的秦朝是个高度不稳定的朝代。胡亥继位,裂杀诸姐,空前绝后。能做到这点, 始作俑者始皇。 所以立国500多年的秦崩溃后无法退守关中重建秦国。 这是另外一个题目。 儒家有其根本弱点, 后续。 但在法制而言, 儒家至少意识到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意识到法的源泉不能出自个人意志和家族利益上, 而必须建立在一些“普遍原则“上, 对帝王和官吏意志应该有所约束。 不幸, 对于中国而言, 这仍旧是可望不可及的一种”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