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演变和没落是个极大主题,光宋明儒学的演变就可以谈上好久。有意思的是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都有传人,而不见末路理学和末路心学的大弊病。 我在明镜博客时有位博友对王阳明推崇备至,引证东乡西乡隆盛等明治维新达人的事迹,感慨中国无人信奉阳明心学。实际历史上明朝末年心学大流行过一段,以致顾炎武对王阳明心学大加抨击,大有认为明朝亡于心学的意思, 虽然偏激,未必没有些许道理。 顾炎武对明末痛心疾首,但顾学后来又演变为清朝考证之学, 和顾炎武南辕北辙,似乎中国环境有一种神秘力量,颇能化神奇为腐朽, 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其实,看看中国现代高考的演化,也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於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於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现代高考似乎也有“毁人不倦”的倾向。 明朱元璋开创八股文时代,八股文命题范围过窄,明朝后期儒生已经找到应考的捷径,现在呢,千万老师学子投入无穷精力研究背诵各类习题解答, 党史教育更强调按标准答案应对, 指望研究物理习题题解中出爱因斯坦, 就和指望八股文中出朱熹,成功的几率即使非零,大概也微不足道吧。 我们现在对春秋战国历史所知甚少,但至少孔子教学相当灵活,因材施教。 战国末年讲学成风,商鞅,李斯,韩非也都我行我素,看不到任何应试教育的痕迹。 汉代独尊儒家,实际是独尊经学,而且是官方经学。 台湾汉史专家陈启云引用“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重作的《儒林列传述赞》更明白地说∶孔氏之衰,经书绪乱;言诸六学,始自炎汉;著令立官,四方扼腕”。但汉代以降,儒家和皇权一直有相当矛盾,因为这种矛盾,儒家一派一直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也才有一定活力。所以有王莽改制,有党锢之乱,有士人到士族,士族到门阀,门阀而士族诸多演变。 皇权最后用科举打垮了门阀和士族,也用科举和八股文堵住士人再度成为士族和皇权争斗的道路。 古代人才培养,学院或书院应是更好更有效率的制度。但只要强调师生直接传承,名师出高徒,人才鉴定权掌握在名师手里,就免不了人之间亲情牵连,精英集团就比较容易取得垄断地位。如果缺乏竞争,更容易产生垄断性的精英集团。所以历朝历代,皇权都不喜欢书院。明清科举,皇家最后掌握鉴定人才的裁决权,如此而已。 所以,当我们看中古后儒家的僵化,我们要深思的是因果。我想,皇权意向大概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之后皇权的一个特点是,很多朝代虽然尊儒,但皇帝本身通儒学的不多,不仅不通,而且对儒者也缺少欣赏和鉴定能力。 从文化和生活体系讲,开国皇帝常常来自下层或外族,而皇族和贵族似乎对儒家有一种排斥,皇族和贵族子弟(有时有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转型为儒家世家的的寥寥无几。 中国现代考试制度演变为现在的应试教育,1949年后打垮清末好容易演化出来的大师和教授权威大概功不可没。 没有一言九鼎的大师,当然只能发展现代应试制度。 儒家没落,八股文兴起,也有这方面因素吧。 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只有形似而神非,只有没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