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流误国大概是公认的事实。 清流是一批自以为站着道义和智力顶峰的“饱学之士”,面对国家危亡,滔滔不绝,对国事有极大影响。 最有名的清流名士有对马尾之战应负主要责任的张佩纶。其他清流名臣包括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陈宝琛等,以弹劾大臣闻名,对纠察大臣起过一定作用。
但他们的弱点也很明显,高谈阔论,不接地气,对谈论的问题甚至不屑化大功夫研究,和日本明治维新一批务实的务实成鲜明对比。否则,如果他们能支持曾纪泽,郭嵩焘等,也许对历史贡献大不一样。
中日之战,中国大败,“清流”负有相当责任。 要依照比较务实恭亲王看法,或抛弃朝鲜,或把各帝国主义势力都引进朝鲜,都比实际发生的好。以翁同龢为首的一批文人,自信过甚,又想借机剥夺李鸿章的军权,误已误人。
现在“清流”多在,喜欢议论,但常常不屑去读一些基本数据。
我写几帖谈朝鲜和美国“弱陆军”,我至少查过数据。 美国陆军人数曾几次大起大伏。一战后美国孤立主义占上风,国会辩论甚至要把陆军削到10万人之下。1936年美国陆军为16万5,在世界算陆军弱国。二战急速扩军,1945年5月12日达到高峰,829万。 战后大力裁军,1946年6月减少到195万,1947年7月减少到107万,1948年3月减少到53万,相当战时十六分之一。 美国二战兵力最多是有八十几个师,朝鲜战争爆发前只能维持十个“骷髅师”。比如远东日本驻军,一个师应有一万八千余人,实际只有一万出头。兵力不足对美国外交政策有极大影响。
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利在自传承认,过分消减陆军是他战后最大错误,对维持陆军对经济影响的忧虑是不正确的。
当然有“清流”派头的人可以继承御史传统,闻风言事,不必与实据,也可以上岗上线,唯恐言辞不够激烈,叙事不够耸人听闻,但有於事何补?
“清流误国”,“清谈误国”, “清流们”要是能放弃些成见,多务实一点,不好得多? 现代”清流“,就算你们是天赋英才,是否也嘴下留情,何必如此刻薄,何况你们也有不知之事,犯错之时。
附
康有为《哀词》自序中说:“戊戌为中国维新第一大变,翁公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关系至重,恐人间不详,故详咏之。此虽诗也,以为翁公之传,以为新旧政变之史,皆可也。”但是1895年翁同龢第一次和康有为见面时,承认自己“未知日本之情”
《蜷庐随笔》中记载了翁同龢的一句名言:“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