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刘正教授《国际易经学史》七部分全部目录如下: 目 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一章 《易经》及其学术史研究相关概念 第一节 《易经》经传的概念学溯源 第二节 从经卦到复卦的形成 第三节 《易经》学术研究史 第四节 国际《易经》学史的范式及方法论 第二章 东西方各国对卦象起源的研究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中国 第二节 古代印度 第三节 古代巴比伦 第四节 古代美洲 第三章 先秦解《易》诸家 第一节 《易传》 第二节 先秦解《易》诸家 第二编 汉唐时期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四章 中国两汉易学史 第一节 施、孟、梁丘三家易学 第二节 焦赣易学 第三节 京氏易学 第四节 扬雄易学 第五节 郑玄易学 第六节 荀爽易学 第七节 虞氏易学 附录1:“彭”と楚文化关系について——马王堆帛书〈易经〉を中心にとして 第八节 谶纬易学 第九节 丹家易学 第五章 中国魏晋易学史 第一节 管辂易学 第二节 王弼易学 第三节 韩康伯易学 第四节 干宝易学 第五节 郭璞易学 第六节 卫元蒿易学 第七节 萧衍易学 第六章 中国隋唐易学史 第一节 袁天罡易学 第二节 孔颖达易学 第三节 李淳风易学 第四节 史徵易学 第五节 侯果易学 第六节 崔憬易学 第七节 李鼎祚易学 第七章 三国时代朝鲜易学史 第一节 百济王朝和《易经》 第二节 高丽王朝和《易经》 第三节 新罗王朝和《易经》 第四节 三国时代的年号和《易经》 第五节 三国时代的太史和《易经》 第八章 古坟-平安前期时代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易经》传入古代日本 第二节 《易经》和古代日本的科举 第三节 古代日本的讲《易》制度 第九章 汉唐时代安南地区易学史 第一节 刘熙和《周易》的南传 第二节 虞翻被贬交州和虞氏易学的南传 第三编 宋元时期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十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邵雍易学 第二节 朱震易学 第三节 蔡元定易学 第四节 吕祖谦易学 第五节 易祓易学 第六节 魏了翁易学 第七节 丁易东易学 第八节 吴澄易学 第九节 龙仁夫易学 第十节 俞琰易学 第十一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胡瑷易学 第二节 欧阳修易学 第三节 张载易学 第四节 王安石易学 第五节 程颐易学 第六节 苏轼易学 第七节 李光易学 第八节 郭雍易学 第九节 杨万里易学 第十节 朱熹易学 第十一节 王宗传易学 第十二节 胡一桂易学 第十三节 董真卿易学 第十二章 中国图书派易学 第一节 陈抟易学 第二节 李觏易学 第三节 刘牧易学 第四节 周敦颐易学 第五节 杨甲易学 第六节 朱子和《易》图 第七节 吴仁杰易学 第八节 雷思齐易学 第九节 钱义方易学 第十三章 高丽王朝时代朝鲜易学史 第一节 崔承老和《易经》 第二节 九斋学堂和国学七斋 第三节 明经博士和《易经》学制 第四节 古代朝鲜的讲《易》制度 第五节 金富轼易学 第六节 高丽王朝的京氏易学和历法 第七节 开京派易学和西京派易学 第八节 禹倬易学 第九节 李穑易学 第十四章 中世前期时代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日本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皇宫讲《易》和赋诗活动 第十五章 李陈王朝时代越南易学史 第一节 越南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易经》和古代越南的科举 第三节 吴士连易学 第四编 明代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十六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陈士元易学 第二节 来知德易学 第三节 章潢易学 第四节 沈一贯易学 第五节 钱一本易学 第六节 倪元璐易学 第七节 黄道周易学 第八节 方孔炤易学 第十七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胡广易学 第二节 蔡清易学 第三节 湛若水易学 第四节 李贽易学 第五节 潘士藻易学 第六节 焦竑易学 第七节 何楷易学 第八节 智旭易学 第十八章 中国图书派易学史 第一节 曹端易学 第二节 刘定之易学 第三节 韩邦奇易学 第四节 归有光易学 第五节 章潢和《图书编》 第十九章 朝鲜王朝前期时代易学史 第一节 朱子易学在古代朝鲜 第二节 朝鲜王朝早期时代易学著作表 第三节 崔恒易学 第四节 徐敬德易学 第五节 李世应易学 第六节 李滉易学 第七节 李栗谷易学 第八节 许穆易学 第九节 宋时烈易学 第二十章 中世时代后期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日本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足利学校和易学 第三节 足利学校的古抄本占筮教科书 第四节 朱子易学及其占筮学说的兴盛 第五节 柏舟宗赵易学 第六节 桃源瑞仙易学 第七节 清原宣贤易学 第八节 林罗山易学 第九节 熊泽蕃山易学 第二十一章 后黎-莫朝时代越南易学史 第一节 越南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易经》和古代越南的科举 第三节 颁布诏书和《易经》经传 第二十二章 西方传教士和《易经》 第一节 传教士名字和《易经》 第二节 传教士们的早期索隐派易学研究 第五编 清代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二十三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黄宗羲易学 第二节 黄宗炎易学 第三节 毛奇龄易学 第四节 胡煦易学 第五节 李塨易学 第六节 惠栋易学 第七节 张惠言易学 第八节 焦循易学 第九节 姚配中易学 第十节 朱骏声易学 第十一节 刘锺麟易学 第二十四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刁包易学 第二节 张尔岐易学 第三节 浦龙渊易学 第四节 王夫之易学 第五节 李光地易学 第六节 乔莱易学 第七节 陈梦雷易学 第八节 沈起元易学 第九节 晏斯盛易学 第十节 程廷祚易学 第十一节 刘绍攽易学 第二十五章 中国图书派易学史 第一节 胡世安易学 第二节 毛奇龄和《河图洛书原舛编》 第三节 胡渭易学 第四节 江永易学 第五节 德沛易学 第六节 杨方达易学 第七节 崔述易学 第二十六章 清朝皇帝御纂《易经》注释 第一节 康熙皇帝和《日讲易经解义》 第二节 康熙皇帝和《御纂周易折中》 第三节 乾隆皇帝和《御纂周易述义》 第四节 《四库全书》和《易》类提要表 第五节 《四库全书》和《易》类存目表 第二十七章 朝鲜王朝后期时代易学史 第一节 朝鲜王朝后期时代易学著作表 第二节 朴昌宇易学 第三节 李玄锡易学 第四节 金锡文易学 第五节 李星湖易学 第六节 韩元震易学 第七节 柳宜健易学 第八节 丁茶山易学 第二十八章 桃山-江户时代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天皇与《易经》的学习 第二节 天皇年号和《易经》 第三节 近世-明治时代易学著作表 第四节 伊藤东涯和古学派易学 第五节 太宰春台和象数派易学 第六节 平泽随贞和略筮法易学 第七节 新井白蛾和五象派易学 第八节 中井履轩和怀德堂易学 第九节 皆川淇园和开物学易学 第十节 太田锦城和折衷派易学 第十一节 平田笃志和国学派易学 第十二节 海保渔村和古占法易学 第十三节 根本通明和秋田派易学 第十四节 高岛吞象和占筮派易学 第十五节 后藤芝山和训点派易学 第二十九章 后黎-阮朝时期越南易学史 第一节 汉喃研究院保存的善本易学著作表 第二节 后黎-阮朝时期易学著作综述 第三节 邓泰滂易学 第四节 黎贵惇易学 第三十章 西方传教士《易经》翻译史 第一节 1626-1911西语易学著作表 第二节 传教士《易经》翻译综述 第三节 麦丽芝易学 第四节 利雅格易学 第五节 赫莱兹易学 第六节 霍道生易学 第三十一章 哲学史视野下的西方易学史 第一节 莱布尼兹和数理逻辑派易学 第二节 易学白晋和索隐派易学 第三节 傅圣泽和索隐派易学 第四节 马若瑟和索隐派易学 第五节 孙璋和真教派易学 第六节 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义易学 第七节 黑格尔和哲学史派易学 第八节 欧德里和风水派易学 第九节 拉克伯里和中巴比伦派易学 第六编 民国时代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三十二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曹元弼易学 第二节 杭辛斋易学 第三节 尚秉和易学 第四节 徐昂易学 第五节 沈迪绵易学 第六节 于省吾和象数考古派易学 第三十三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马一浮和心学派易学 第二节 胡朴安和史事派易学 第三节 杨树达和古义派易学 第四节 胡适和疑古派易学 第五节 郭沫若和社会史学派易学 第六节 沈仲涛和数理逻辑派易学 第七节 顾颉刚和疑古派易学 第八节 钱穆和新史学派易学 第九节 闻一多和名物训诂派易学 第十节 高亨和名物训诂派易学 第十一节 李镜池和疑古派易学 第三十四章 大正-昭和前期日韩越易学史 第一节 大正-昭和前期日韩越易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黎文敔和《中庸》派易学 第三节 内藤湖南和释古派易学 附录1: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of Naito Konan and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第四节 高濑武次郎和伦理学因果律派易学 第五节 本田成之和经学派易学 第六节 高田真治和儒家伦理派易学 第七节 吴必素和儒家疑古派易学 第八节 高森良人和儒家伦理派易学 第九节 今东光和僧侣派易学 第十节 加藤大岳和占《易》派易学 第三十五章 20世纪前期西方易学史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西方易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卫礼贤和儒家哲学派易学 第三节 荣格和精神分析派易学 第四节 舒斯基和文本考证派易学 第五节 卫德明和文化哲学派易学 第三十六章 现当代东方各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一节 中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二节 台湾易学研究概观 附录1:传统经学的本体论问题——易传“至”论研究 第三节 日本易学研究概观 第四节 韩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三十七章 现当代西方各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一节 俄罗斯易学研究概观 第二节 法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三节 德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四节 美英等英语国家易学研究概观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