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索额图的博客  
索额图的博客  
https://blog.creaders.net/u/118/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美国对中国金融战略布局,及未来大对决图景 (转帖) 2012-12-02 15:12:16

2014-2015大对决--美国对中国金融战略布局,及未来大对决图景

 雷思海

金融危机已经4年过去,但世界并不平静。实际上,一场史无前例规模的世界级别的以金融为核心、政治、经济、军事为平台的大对决,正在悄然拉开大幕,不久即将到来。而中国必然将是其中逃脱不掉的主角。中国将如何应对?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将如何保全?


  为此,本人就近来一段时间的思考,在此呈现给大家。

  主要内容是对美国金融战略的剖析,以及美国对中国、欧元区等国家与地区的金融战略布局,以及未来大对决的可能图景。希望能避免阴谋论的逻辑无能本质下 的跳大神,也要消灭伪主流的逻辑糊涂本质下的不作为,尽量还原世界政经博弈的真相。愿与各位朋友切磋,或对或错,皆为所得。

  看不清未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懂历史与现在,本人的分析就从当今世界最大的事件,金融危机开始!

  一个在中国被广泛传播的对金融衍生品的误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而帝国战略,就始于资本。先从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资本大拯救开始吧。首先声明,本人所有引用的数据,都有权威来源。

  在经过3年多的货币宽松政策之后,美联储已经向美国的金融系统公开直接净注资约2.2万亿美元左右。向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的各种贷款,更是高达30万亿美元以上。美国的资产价格从2008年到2012年基本翻了一番以上,这个大家看股票市场,就明白了。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没什么问题了。美国高达60多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流动性已经复活了,这还是只是包括股市、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基金市场,等传统资本市场的,如果算上金融衍生品,规模就更加庞大。

  美国的次贷问题至此可以说,已经解决了一半,美国还剩下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这个头疼的问题,需要解决。居民资产负债的问题,主要通过房地产市场来予以解 决。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或者被证明彻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美国都将可能启动一轮长达5年左右的强势美元周期,与前10年的美元贬值周期,构成又一个美国金融 战略大循环。

  而在次贷危机中,广为诟病的美国的金融衍生品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弄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像阴谋论者所说的那样,把美国的金融衍生品看成是华尔街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所发生的真实一切,与即将发生的未来。


  华尔街贪婪,但它并不愚蠢!

  而只要是资本,它就贪婪,全世界无一例外!

  金融衍生品,这个让很多不接触金融的人,感到头疼的东西,实际上也并不那么复杂。顾名思义,它就是在传统的金融资产上,诞生出来的东西。比如,在股票 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衍生品,有股指期货、股票互换等等。做衍生品生意的人,买卖的对象,不是股票本身,而是产生于股票基础上的某种约定。

  次贷危机以来,金融衍生品常常被看做是贪婪的代言,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这让人想起美国的经济学者托马斯-伍兹的一句话:将金融危机归咎于“贪婪”就像将空难归咎于地心引力一样荒谬。

  在这种对金融衍生品本质误读的引导下,不少人一谈起金融衍生工具,就会想到它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坏东西,是一个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搞不懂的金融赌博与陷阱。媒体往往是肤浅的,它们总是喜欢为自己不理解的逻辑,找到一个实体的罪魁祸首。

  这样的误读,夸大了金融衍生品的负面因素,是完全不懂衍生品的本质,而产生的一种渲染。

  衍生品就像武器,你可以用它来保卫自己,使自己更强大,你也可以用它来朝自己开枪,让自己更受伤。它只是一个物,对它的盲目恐惧,就向当年的澳大利亚土著,害怕欧洲人带过去的镜子一样荒谬。

  最受到非议的一种金融衍生品,叫做信用违约互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CDS,当然,也有人称之为臭名昭著!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对金融衍生品的误读。其危害甚大!

  其实,CDS堪称是世界金融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说是美国自发明原子弹以来,又一项最具威力的一项智慧创造,并必将是美国在未来的金融战当中,打击其他对手最大的秘密武器。它也将是美国未来强势美元的核武器,是美国金融战略的重要支撑。

  那么,什么是CDS的本来面目?答案就是,它是有史以来,美国创造资本的最强悍的工具,它干了美联储自从1972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最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金融衍生品,都具有强大的资本创造功能。比如高达500多万亿美元的利率互换合约,并不具备多少资本创造功能,它会产生一定规模的利润,也就是承销商所收取的手续费。

  在美国发明的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当中,信用违约互换CDS,则是创造资本最有威力的武器,它的规模相对于利率衍生品要小一些,但它才是真正的金融原子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下CDS这个堪称上个世纪最“伟大发明”的金融衍生品的前世今生。

  事情要追溯到1993年。

  当时的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因为一艘油轮发生了原油泄漏而面临50亿美元的罚款,埃克森公司找到了它的金融老客户J.P.摩根银行要求贷款。但是,这笔 贷款只有很低的利润,如果贷了,不仅没多少赚头,关键它会攫取摩根银行的信用额度,银行还要为这笔贷款留出大笔的资本储备金。

  实际上,当时的J.P.摩根正在为贷款信用额度的问题,大伤脑筋。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规定》规定,所有银行的账面都必须保留银行贷款总额8%的 资本储备:每借出100美元就要留存8美元的准备金。J.P.摩根认为这一规定相当不合理,因为它的贷款都是针对可靠的企业客户和国外政府,违约率非常 低,每借出100美元,就要保存8美元的准备金似乎完全是一种资源浪费。由于J.P.摩根的贷款风险几近于零,因此收益率也低。这样一来,J.P.摩根已 经感到了业务发展的危机。

  当时,J.P.摩根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转移账簿信用风险的办法,“信用额度”问题和巴塞尔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如何既贷出这笔款,又可以不影响J.P.摩根的信用额度呢?J.P.摩根银行的金融衍生品部门,想出一个办法,他们找到了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的官员,提出了一个即将创造历史的建议。

  J.P.摩根提出,每年向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则承担埃克森公司这笔贷款的信贷风险,以有效保证J.P.摩根的这 笔贷款没有任何风险。如果埃克森公司违约无法偿还贷款,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则承担J.P.摩根的损失;但是,如果埃克森公司没有违约而偿还贷款,欧洲重建 和发展银行则会取得不错的收益。

  欧洲重建于发展银行业认为埃克森这样的大公司,违约的可能性为零,因此会稳赚一笔担保佣金。因此答应了这笔交易。按照当时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方案,这笔贷款虽然贷给了埃克森公司,但是由于它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因此,它不影响J.P.摩根公司的内部信用额度。

  J.P.摩根用很小的一笔保险金付出,就获得了50亿美元的额外信用额度,这个信用额度,本来是需要4亿美元的资本金来支撑的,但J.P.摩根并没有为之准备4亿美元的资本金。

  可见,这个信用额度完全是依靠欧洲重建于发展银行的担保创造出来的。它的本质是银行通过购买信用保险,创造出了一笔50亿美元的贷款,这笔货币的创造可以说与美联储已经没有任何关系,美联储没有为这50亿美元的货币创造,提供哪怕一分钱的基础货币。

  因此,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是看不到这笔货币创造的任何蛛丝马迹的。那么,这笔货币创造的难道是真的什么创造根据都没有么,有,那就是信用保证, 摩根从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那里,得到的信用保证,值4亿美元的现金,当然,摩根付给欧洲重建于发展银行的保险费,也就区区500万元左右。

  结果证明,这次发明创造给各方都带来了收益,埃克森获得了贷款,J.P.摩根获得了利息收入,而欧洲发展与重建银行则没付出什么,就轻轻松松获得了一笔保险佣金。信用违约互换(CDS)由此而来。

  1993年,摩根大通在发明CDS时,看中的是它的解放金融机构资本金的秘密武器。但是,这个解放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功能能否大规模地在美国金融体系中运用,还需要美联储的点头。

  据说,当年摩根大通为了获得美联储对CDS的认可,绞尽脑汁,拿出了它1992年刚刚发明的风险价值模型VAR,这个模型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证明CDS的风险其实是非常、非常低的,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风险计算模型之对于银行,相当于核心专利对于商业公司一样重要。这次次贷危机中,房利美与房地美之所以损失惨重,最后被政府接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风险计算模型严重落后,从而导致了其资产恶化程度,远超他们自己的计算。

  这个VAR模型,可以说是摩根大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对外公布的。但是,摩根大通发现,如果不公布这个模型,恐怕就难以说服美联储,难以闯入“数万亿美元的互换和其他衍生品头寸交易的赌局”。

  在权衡得失之后,摩根终于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杀手锏,免费公布了VAR模型,以及基于这个模型的CDS风险计算工具。这个计算工具很快得到了摩根的客 户和竞争对手的认可,并风靡开来。通过这种方式,摩根大通就将整个金融行业变为代表自己的游说团,摩根大通的“星星之火”,终于燎原了。

  故事听起来,让人感觉似乎CDS的出世与流行,充满着传奇与偶然。实际上,CDS正好符合了世界货币美元资本无限创造的天然需要,它被美联储认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996年8月,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终于不负众望,发表声明,正式允许美国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品,并同意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转移的情况来降低资本储备,其最低程度可以降低到风险资产的1.6%,实质是认可了银行利用CDS解放储备金的做法。

  美联储不仅同意银行运用CDS的这一功能,还在同一年,争取到了巴塞尔协议的修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巴塞尔I》市场风险修正案,改修正案 规定,如果银行利用衍生品对冲它们的信用或者市场风险,它们将可以持有比风险头寸更少的资本金来抵冲交易和其他活动风险。

  美国金融衍生品同时也是美国未来金融战的核武器

  之所以在CDS上花费笔墨,因为,它是美国金融战略核心能力的体现:这个核心能力,就是美国金融机构强大无比的资本创造功能,而其创造出来的资本,是世界通行的美元资本!它可以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财富,进行暂时的无偿占有!

  有人问了,谁会那么傻,来出售这种CDS呢,为了那么点的保险费,来承担自己不了解的风险。答案正是金融机构自身,而且美国金融机构不傻!

  上例中的摩根大通,是充分了解埃克森石油公司的还贷能力的。因此,那笔CDS的费用,几乎就等于白送给了欧洲发展与重建银行,在美国2000年取消银行与投行之间的限制之后,银行把自己很多的CDS发行业务交给了影子机构。

  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以贷款为证券为参照物的CDS规模,高达60万亿美元左右,而其中80%左右的CDS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银行既购买 CDS,也发行CDS,这些交易都是场外交易。次贷危机对CDS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CDS在到期之后,金融机构不再发行,规模迅速缩减,并更加集中到 一些资质高的金融机构手里。

  2009年7月的一份对100家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商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96%的信用违约互换交易集中在5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集团、摩根斯坦利、美国银行。

  2007年次贷危机前夕,美国CDS市场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其名义金额已经超过当时的美国股票市值与债券市值的总和。如此一个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对美国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人们想到的首先是风险。

  不过,风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这一点,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发布的《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从来没有找到证据表明不规范的衍生品,尤其是信用违约互换,由于相互关联而导致了金融危机。”

  实际上,在整个次贷危机当中,美国倒闭了近百家中等规模以上的金融机构,只有美国国际集团(AIG)是因为CDS而倒闭。

  2007年年底,AIG发行在外的CDS名义总额为5800亿美元左右,与整个60万亿的名义总额相比,还是很小的。

  这意味着,AIG担保的参照物包括2300亿美元的公司债,1490亿美元的优先级住宅抵押贷款,此外还有780亿美元的混合了优先级与次级抵押贷款的CDO产品。而最后击倒AIG的,则是这780亿美元中的621亿美元CDO出现了问题。

  在AIG被政府接管之后,根据信用违约互换,AIG向它的交易对手,付出了621亿美元,也就是以名义价值赎回了它当初为之提供信用担保的621亿美 元的CDO,这些CDO中,大部分是以证券化的次级贷款为基础构造的,房价的下跌,让这些CDO的实际价值几乎归零。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的倒闭,CDS 都没有扮演关键角色,它们的倒闭也没有给相关的交易对手带来重要的损失。

  可见,CDS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这60多万亿美元的CDS,其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牵扯进了美国次贷之中,也就是为大约1万亿美元次贷为基础构造的CDO,也就是说起最多的赔付,也不过1万亿美元,由于美联储的借入,实际赔付规模在2000亿美元左右。

  既然风险可控,那么,好处是什么呢?这个好处,可就太大,太大了!

  真所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看到中国人民笑话华尔街,制造CDS来愚弄自己。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一定心里暗喜,看来中国人还没看透自己的游戏,自己的这个游戏还大可以继续玩下去!

  不要以为这是华尔街在自娱自乐,他们利用CDS创造的美元资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美国人购买中国商品用的美元,成为了他们战略性入股中国银行的美元!

  如果历史回到2001年,很多人都会想,如果我有一大笔钱,我会买房子,买股票。可那时候自己口袋里没钱。不过,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人口袋里的 CDS,就像变魔术一样,为美国人变出了一大笔钱,尽管美国资本市场的循环,最终这笔钱流向了全世界,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便宜资产。

  从CDS诞生的历史可以看出,CDS的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对冲信用风险,而是为了更大的资本创造能力。

  也是因此,CDS一开始发展的时候,其所担保的贷款或者企业债,都是最优质资产,是基本无风险的。这是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所在,因为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参照物的信用基础上的货币创造才是安全的。

  格林斯潘这个美国新自由主义大师,为美国的新金融原子弹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温床。此后,美国的金融机构从中获得了启发,如果银行的每笔信贷, 都可以这样进行信用违约风险的转移的话,将极大地解放银行的准备金。但贷款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美国金融机构想到了规模庞大的美国公司债。

  超级利润的驱使下,美国金融机构很快进入了CDS工业化时代。不过,它的一切演变,都是根据初J.P.摩根的这笔经典交易而来。

  对银行来说,CDS的出现,等于是间接为银行创造了资本。CDS的作用就相当于准备金。以前银行要贷款100美元的话,必须保留8美元的资本。现在, 这8美元的资本中的一大部分,被CDS所取代了,由CDS提供信用保护的贷款,其信用风险已经被完全移除,因此,只要为之匹配1.6%的准备金,也就是 1.6美元,此外的6.4美元,则可以让银行拿过去继续匹配其他贷款。

  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CDS也起到了一样的作用。根据2007年底高盛公司为期5年的1亿美元贷款,其CDS价格为每年6.8万美元的价格来计 算,CDS的价格与参照资产的价格比为0.068%。考虑到不同公司的评级不同,可以初步估计,CDS的实际价格,大约是参照资产价格的0.1%不到。

  在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良好的情况下,或者说,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的情形下,美国60万亿美元的CDS,则意味着为美国的所有金融机构,解放了2万多亿美元左右的准备金。

  按照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平均30倍的杠杆率来计算的话,2万亿美元支撑了近60万亿美元的资产交易。更重要的是,它支撑了2001年来,美国资本的全球新一轮的大扩张,美国海外资产见证了几乎直线般的7年上涨。

  CDS带来的美元资本大创造。它的实质是印刷美元。而这个印刷美元,是不会出现在美联储的货币统计指标里的,M2里是看不到这个印钱的痕迹的。

  国内的学者,总是在议论中国的货币创造已经超过了美国,其实,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或者看美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你完全看不到CDS带来的美元资本大创造。

  这是隐形的货币创造,美元可是世界货币啊,它表外创造了如此之大规模的美元资本,随时可以变为美元货币,去购买海外资产的。

  从2001年到2007年,美国的海外资产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9万亿美元,到2008年危机前夕,增加到了近20万亿美元。

  没有比印刷货币能够带来更大的暴利,美国人在世界不知不觉中,做到了这点。

  美国次贷危机中被有意忽略的真相

  在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各种反思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个未解之谜。

  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吹起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大泡沫?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给出了三个可能的理由。

  1、 房地产抵押贷款MBS、CDOs等次级按揭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2、 是美联储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实施低利率所引起、
  3、 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资本对美国的流入,导致了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但是,这些理由,都存在着无法解释的漏洞。抵押贷款证券化,其历史可谓悠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什么30多年都没事?

  利率因素也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地方。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实际上一直在缓慢提升利率,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房价却随着利率的提升,现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暴涨。

  从2001年到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于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的,也就是说,美国资本在这一时期,是净流出的状态,这种情形与历史上弱势美元时期的情形是一样的。

  因此,美国资产价格的上涨,其原因完全在美国国内。

  在了解CDS的资本创造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告诉美联储:别装了,是金融机构的资本大创造所导致的!

  在次贷危机前夕,美国金融机构通过CDS,解放了2万多亿美元左右的准备金,他们的平均成本只相当于1.56%的年利率,远远低于联邦基金4%以上的最低成本。

  这笔庞大的准备金的低成本解放,可以解释,为什么美联储从2004年开始稳步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以抑制房价泡沫,但却无法奏效的真正原因所在。

  美联储上调利率的银根收缩效应,与美国金融机构所解放的高达2万亿美元的低成本的准备金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美国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格里斯潘那所谓的“难解之谜”:利率提升,资金使用成本却下降。

  中国古诗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如果说,金融衍生品带来的表外货币超发所催动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金风”的话,那么,美国人把房屋当取款机的借贷消费习惯,便是“玉露”。二者缺少 哪一个,美国恐怕都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次贷危机,只是它们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胜却人间无数”的超级金融大爆炸,让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第五个年 头,依然走不出停滞。

  对于第二点,即使是美国媒体,也很少见讨论。但今天在美国金融资产价格几乎翻番的情况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不景气的现实表明,给美国经济插上最狠的一刀的的,正是这第二点:美国人把房屋当做取款机的消费习惯:它让美国房地产泡沫,最后构成了美国居民的巨大负债。

  提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人容易拿本国的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比较。但实际上,美国的房地产对美国经济的意义,要远比中国的重要。

  这是因为美国人有一个中国人所没有的习惯:将其房地产升值后增加的价值,到银行进行抵押再融资来消费。

  而根据美联储2004年的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45%的人将再融资用于支付医疗费、支付税金、购买电子产品、度假或者还债;31%的人则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其余的则是用于购买新的房产、汽车、投资、服装和珠宝。

  1999年开始,由于房子价格不断上涨,鼓励了美国人争相用房子抵押借贷消费。举个例子,比如某人2006年贷款80万美元,买了一座价值100万美 元的房子,房子以80万美元的价格抵押给了银行。一年以后,房子升值了20%,市场价格达到了120万。这个时候,房主就可以到银行或者住房贷款机构,将 这升值的20万美元,以再融资的形式,借出来消费。

  房地产市场对美国金融战略的万分重要性!

  不是说美国的金融战略布局么?怎么说到了美国房地产。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问题,是理解为什么大对决的时间点,是在2014到2015年之间的一个关 键因素。美国要搞强势美元反转,必须考虑会不会先在美国重演一次房地产崩盘危机。历史上从来没有零利率的强势美元反转,在牛市时升息不一定导致房价下跌, 但在熊市时提升利率就必然刺伤房市。

  2007年,全美人口刚过3亿,共有1亿1600多万个家庭。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因房地产泡沫破灭,增加了近5万美元的负债。

  而美国家庭中位(即中间收入)年收入是5万零740美元。而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数只占全美总家庭总数的15.73%。也就是说,80%左右的美国家庭,对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带来的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双面夹击是十分敏感的。

  这些家庭,不得不进入漫长的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就是要不断地要通过增加本金的方式,来降低债务比率,这通常就是储蓄;另外一个方式,则是通过不断地变 卖资产,主要是房子,来降低债务比率。为什么要降低债务率?因为这是美国个人信用的重要衡量指标,资产杠杆率过高的话,个人信用自动降低,其能够从银行或 者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额度就会相应地减少。

  美国家庭去杠杆化过程,是目前美国最头疼的问题。因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到2006年的高峰时刻,并继续往上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目前,美国已经将房地美与房利美公司国有化了,他们有5万多亿美元的房地产贷款,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独占鳌头。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中国购买的两房债券 是绝对安全的,因为这个两个机构若要倒掉的话,美国的居民财富将遭受比2008年金融危机要沉重得多的打击,其金融崩溃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这是一个美国无 法承受的代价。

  目前,美联储多管齐下,试图推升房地产。除购买MBS外,还下调再融资的资质要求,其目的就是要让那些按照资质本来没有再融资资格的人,可以再融资。

  股神巴菲特多次向世界投资者推荐房地产,美国最反华的议员舒默,甚至提出了一个试图吸引中国人道美国买房的移民提案。可见,美国人是想尽办法要把美国房地产拉上去。

  但是,这样的动作对十几万亿美元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一时还难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过将近8年的疯狂发展之 后,整体上而言已经供大于求。如果美国房地产一直不复苏,那么美国居民资产的去杠杆化过程,就无法逆转,美国人就要存款,而不敢消费。

  国内很多经济学家,从2011年开始,就渲染美元反转;2011年不灵,2012年又来渲染。就是没有看到,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其危害远远超过房地产本身。

  更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谷底,而中国经济刚刚进入谷底,这也是没有看清楚,美国经济的实质。

  这些错误的观点,造成中国不明真相的资本外逃,美国人在基准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笑纳这些廉价资本的涌入。可悲可叹可惜!

  为什么大对决不可避免?为什么CDS是美国金融大对决的核武器?

  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创造,反向收缩。所以说金融衍生品是个科学的东西,当市场不好时,它自动收缩资本创造功能,不但如此,还会收回以前创造的天量资本。

  这次CDS的收缩(总额大量减少,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了大约2万亿美元流动性的小时。因此,美联储不多不少,注入了大概2万多亿美元。

  这就是定量宽松的由来!

  但是,我们知道,CDS收缩了资本创造功能,但是,只要流动性充沛,资本市场良好,它最终会重新正常运转的,并再次创造庞大的资本。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CDS创造出来的资本,其成本是很低廉的,而且不受联邦基金利率的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哪怕提到10%以上,它的成本,也只有1.6%左右。具体算法,这里就不说了,免得大家读起来枯燥。

  这个就是美国将来提升美元力量,搞强势美元反转的金融核武器!其他国家的资金成本,都跟着美元利率上涨时,美国金融机构将有数万亿美元的廉价资本可供调动!

  2008年,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崩溃,现在回顾起来,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最脆弱的一个年头。在那个时候,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储资产的中国,若是真的抛售美元资产,美国恐怕真的就金融崩溃了。

  也许中国当时不太清楚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因为这真是新鲜事,以前还不曾有过,中国按兵不动自然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美国人自己对此是很清楚的。

  因此,我们看到,美国总统布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出席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美国给了中国这么大的面子,就 是因为那时的中国,确确实实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对美国,甩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国家。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历史从来不能假设。

  美联储一边在市场上直接收购各种资产,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向自身转移,另一方面向美国各大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使得美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大幅度上升。

  到2011年底,美联储的总资产已经膨胀到近3万亿美元。在席卷全球的“去杠杆化”浪潮中,美联储成为了极少数逆势增加杠杆的机构。

  目前,美国金融机构的CDS平均价格,已经下降到130个基点左右,这意味着CDS的解放准备金功能已经基本得到了恢复。但是CDS名义总量依然上不 去,目前大概是35万亿美元左右,大概是危机前高峰时期的50%。CDS交易量上不去,则意味着其创造资本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美国人在等待一个超级难以解决的问题——房价上涨。也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第二个问题的解决。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现在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复活了,那么房地产价格也该涨起来了,完全可以重演一下2007年之前,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路径吧。

  回答是不可以,因为有一个关键的变量出现了。

  这个变量,就是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与危机之前,出现了天壤之别。美国居民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深陷债务泥潭,不得不进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这与2000年左右,美国居民资产处于正增长过程时,对房地产的作用完全相反。

  更何况,由于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现在的金融机构也只敢对资质良好的贷款者放贷,次级贷款的市场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这导致了美国房地产购买力的不足。

  现在美国多管齐下,试图让房地产业尽快复苏。一个办法是继续购买MBS,QE3的内容是每个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这一购买至少将持续到2014年,没有上限;

  其次是美联储通过扭转操作,压低长期贷款利率,因为购房者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15年与30年的长期利率,压低长期利率,有利于降低购房成本;这就是购买长期国债,卖出短期国债,也就是所谓扭转操作的目的。

  此外,美国还放宽房地产再融资的限制,鼓励居民通过房地产价格的小幅上涨,进行房地产相关投资。

  炒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要看看筹码图,美国房地产的筹码图,2007年是一座山。因此,尽管美联储显示出将极力托起房地产市场的姿态,但作用一直不明显。美国房价要越过历史高点,也就是2006年7月那条厚实的房地产市场筹码交换地带,真是难上加难!

  一边是华尔街已经被复活的充沛的资本市场,一边是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这一对比,所反映的现实是,美国可以相对容易轻松地拯救华尔街,但却难以拯救其居民。

  这正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过,由于美元世界霸权的存在,美国还可以依靠其他国家来拯救美国居民,其方式就是通过外国廉价产品的输入,为美国居民保障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美国拯救华尔街,中国拯救美国人民!

  为什么2014-2015年,是最关键的时间点

  那么,美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靠印钱得到的。常识告诉我们,印钱只是临时的办法。那么,美国经济的靠印钱增长的方式,还能增长多久?没人知道。

  不过却有历史可以借鉴。那就是日本。

  日本的资产泡沫在1989年底破灭后,美国曾经向日本提出建议,让资不抵债的银行倒闭。这必然会导致日本经济大规模地去杠杆化。

  日本理所当然地拒绝了美国的建议,通过大量的资产注入,来维持银行系统的运转,同时加大发行国债,实行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是今天美国定量宽松政策的鼻祖!

  1989年之后的日本,在其资产泡沫维持战略的作用下,其GDP同样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增长,日本GDP的顶峰在1995年到来,自那以后,日本经济就进入了长达10年的负增长,也就是今天人们谈论的“日本失去的十年”。

  今天的美国,在很多方面,都与当年的日本极其相似。如果按照日本的规律来看的话,美国依靠定量宽松推升资产价格以维持经济增长的做法,其极限将可能在危机5-6年之后到来。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复苏,到2014-2015年左右,美国的这种定量宽松政策,不仅将无法维持经济增长,还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种危害将在2014年前后,开始暴露出来,成为美国新的经济难题,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美国的债务负担将迅速加重。

  如图所示,2011年,美国的人均国债负担,已经超过了人均GDP,如果美国当前的货币宽松政策继续下去的话,到2014年,美国的人均国债,将超过 人均GDP大约4000美元左右,美国国债总额将达到美国GDP总量的120%左右。与日本本国居民拥有90%以上的日本国债不同,美国未偿付的国债中, 一半左右为外国人所拥有,这意味着美国国债将成为美国国民财富流出的一个沉重负担。沉重的债务负担,将必然会反过来压制美元利率,因为在国债负担如此之高 的情况下,提升利率,则意味着美国的债务负担加重。负债人将不得不为债务付出更大比例的财政支出。

  一旦这样的情形出现,美国将有可能进入日本式的长期萧条:即一边通过零利率左右的美元,来继续刺激经济增长,以试图维持美国GDP的名义增长,来达到 实际压缩债务也就是赖债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债务规模的大幅度上升,因为不论是刺激经济,还是为债务支付利息,都需要继续增加发债规模。

  这两种情形同时出现,必然危及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虽然可以在投机领域得到更大规模的借用,但是,在贸易结算货币领域,将被大规模地驱逐。

  因为谁都不希望用一个随时可能大贬值的货币,来做交易货币。这一点,日元一样可以提供前车之鉴。在日元升值的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其在国际贸易结算 货币中的比例,一度高达7%以上,但是随着日本经济陷入滞涨,日元长期维持低利率,使得其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的地位下降了近一半,只有3%左右。

  美国会让日本式的萧条在自己身上重演吗?会让美元就此轻易失去霸主地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历史来看,美国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摆在美国面前的两条路,其实都不好走。

  第一条路,是通过科技与产业革命,以新技术来固化美国的资产泡沫,如克林顿时期的互联网革命。

  另一条路,就是以美元强势反转(以美联储提升利率为最主要标志),来引导全球资本的逆向大流动,通过对他国的金融掠夺,来完成其从金融危机泥坑里的脱身。

  其实这两条路,在1972年以来的美国对外战略历史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哪个途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克林顿时期的互联网革命,已经吃掉了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技术红利,而克林顿之后的布什政府忙于反恐战争,对未来的产业储备,投入稀少。这导致了今天美 国没有多少拿的出手的新产业,而新能源产业则是美国近10年来的禁忌之地,华尔街担心,它会毁掉美元霸权的石化霸权基础。因此,美国是搞不下去的,也不敢 搞下去,因为新能源的“石油”,稀土主要在中国呢!

  美国总统奥巴马以上台就曾经提出以新的产业,来重振美国的制造业。

  但是,4年过去了,美国的产业振兴政策毫无起色,这并非偶然,实际上,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转移与产业的空心化,美国已经很难出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那样 的产业革命了。因为制造业本身就是产业革命所依赖的“皮”,没有了这个“皮”,产业革命自然也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目前看来,美国新的产业革命还不见曙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别无选择,必然要通过一场大规模、大时间跨度的金融战,来完成这次危机的彻底转身。当然如果房地产真的复苏并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话,那么这场大对决就更加具有必然性了。

  美国的优势,大家都很清楚:

  1、综合实力上的世界霸主地位:政治、经济、军事、价值观、舆论操控与引导等
  2、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3、美国对全球的资本流动超常操控能力

  第三点往往被忽略了,但是它非常重要。如果说,各国都是资本流动这辆火车上的乘客的话,那美国就是掌握了方向盘的司机,往哪个方向开,美联储说了算。

  这其实这也是美国所烂熟于心的金融游戏,在历史上,美国已经多次通过这种金融战来进行财富掠夺,消灭了近10万亿美元他国手里的财富(这个数据不是夸张,有可靠的来源)。与此同时,美国利用长周期的金融战略,熨平自己的经济波动周期,实现长期无回调的增长。

  这些金融战大家都知道了;

  如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西欧的金融战,让西欧各国失去5年;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日本的金融战,让日本失去15年;

  让拉美两次失去10年的债务危机

  让东南亚各国普遍失去5-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让俄罗斯失去7年左右的债务与金融危机。

  所谓失去多少年,也就是GDP在这几年中,与几年前相比,是零增长。

  这一次,美国的金融战的规模将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因为美国这次金融战的对手,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是有着综合实力堪比美国的欧元区,另外一个则是新崛起的经济、政治、军事综合实力三位一体的发展中大国——中国。

  在预测并描绘这场即将发生的史无前例的、以金融为直接武器,以政治、军事、舆论控制力量为竞争平台的大对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简单看一下,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金融战历史,领教一下美国金融战略的真正手段与一些不传之秘。

  了解了这些秘密,相信就不难得出结论,一切阴谋论都是逻辑无能的产物!

  首先,我们来看两张图:它们分别是美国1970年以来,美国GDP的增长曲线,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对比,以及美国1972年前后,GDP增长曲线的对比。

  
  这两张图上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从1971年到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实现了GDP长周期无回调(不包括1年内的短期回调)的增 长,那就是美国。当欧洲和日本以及所有其他国家的GDP,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而出现周期性的下挫时,美国的GDP却一路上涨,根本没有出现西欧和日 本的那样的长期经济负增长,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

  与1972年前相比,美国的GDP增长曲线,同样也显示了截然不通的特征。在1972年之前,可以清楚看到,192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都引起了美国GDP的大幅度、长时间的回调。这种回调在美元金本位霸权建立后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也同样出现。但是,1972年 之后,尽管有1974年严重的经济危机,1987年的华尔街最大的股灾,但是,美国GDP增长却没有明显的长期回调。

  美国的GDP为什么可以无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增长周期,也无视美元汇率的波动周期,而实现独立、反周期的增长?答案就是,美国的长周期金融战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8318c01014e0q.html

 ------------------------------------------------

雷思海开博语:

看不清未来,是因为我们还没真正看懂历史与现在。

浏览(1941) (0) 评论(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黑河人 留言时间:2012-12-05 05:13:44
谢博主难得一见的文章!

货币如同粮食。自己手里没有这把米,或攥不住这把米,过不踏实。

问题是中国高层可能已经深陷沼泽地,难以自拔。未来的梦应该自主为先。粮食,水,货币。。。。
回复 | 0
我的名片
索额图
注册日期: 2006-10-26
访问总量: 1,713,59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索额图:俄乌战争是中国扭转被动
· 中美狮虎之争—一切皆有可能
· 索额图:狮虎之争--兼谈美国精英
· 索额图:美国精英派果然厉害
· 索额图:台海会不会打起来?
· 索额图:平庸的美国政治
· 特朗普集团谋略解析
分类目录
【学术创意】
· 美国的全球战略错在哪里?
· 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 如何铲除祸害千年的“官本位”文化
· 化腐败为动力,寓创新于企业
· 解析美国经济衰退之谜
· 图表解说美国经济衰退之谜
·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o
· 中国GDP(节选)--转自百度百科
· 中国古代皇朝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什
· 二战中德国怎么打就不会败?
【中美牛虎】
· 索额图:狮虎之争--兼谈美国精英
· 中国的下一步是实现战略破局
· 如何改善中国整体安全形势?
· 警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陷阱
· 人才争夺战----推翻帝国霸权的决
· 美国没牌了,中国可以出手了
· 中国出击,目标马六甲
· 从黄海危机看中美新形势下的较量
· 美元保卫战与中美斗智策略解析
· 老牛发威的时候到了!(下)
【风雨家国】
· 如何帮孩子选大学和专业?
· 中国女人中有多少邓文迪?
· 我也有一个中国梦
· 哈尔滨垮桥的设计有问题
· 中国古人如何解决城市排水问题
· 别把尊严不当回事
· 中美原本是师徒
· 警惕南海诸国五五分帐的阴谋
· 在南海冲突中如何保护华侨的安全
· 黄岩岛位置图
【时事解析】
· 索额图:俄乌战争是中国扭转被动
· 中美狮虎之争—一切皆有可能
· 索额图:狮虎之争--兼谈美国精英
· 索额图:美国精英派果然厉害
· 索额图:台海会不会打起来?
· 索额图:平庸的美国政治
· 特朗普集团谋略解析
· 算算冠状病毒死亡率到底有多高
· 中美贸易战美国错得离谱
· 中美贸易战的深层原因
【附庸风雅】
【牛虎旧作】
· 中美牛虎之争:东亚对抗与东海之
· 中美牛虎之争:东亚对抗与东海之
· 中美牛虎之争:东亚对抗与东海之
· 中美牛虎之争:中国出击
· 中美牛虎之争:核战争不可能爆发
· 中美牛虎之争:中国“崩溃”!
· 中美牛虎之争:美国的策略与中国
· 中美牛虎之争:美国的策略与中国
· 中美牛虎之争:美国的策略与中国
· 世界资源之战与中美牛虎之争
【伊战旧作】
· 最后的战争,最大的变数
· 巴格达国际机场和拉姆斯费尔德的
· 骑虎逛街----布什政府的前途
· “鼎折足,信如何”----伊拉克如何
· 美伊之战,中国得利
· 美国经济又回来了!--美伊战后形
· 下一个打谁?----美伊战后形势估
· 美伊之战的战略背景分析
· 哥伦比亚号失事与美国攻伊
【佳作收藏】
· 美国的“大中东战略”真的失败了吗
· 刘仰:中国需要的是世俗道德,不
· “国 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
· 厉以宁: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 习近平向海不归喊话了(ZT)
· 游戏规则——美国民主选举的真相--
· 中国在为战略对决阶段做金融与军
· 美国金融战略思想的一个绝妙转变
· 帝国战略初长成,金融帝国第一个
· 美国对中国金融战略布局,及未来
存档目录
2022-03-16 - 2022-03-16
2021-11-20 - 2021-11-30
2021-01-24 - 2021-01-24
2020-06-01 - 2020-06-01
2020-02-22 - 2020-02-22
2019-05-29 - 2019-05-29
2018-12-17 - 2018-12-17
2018-11-11 - 2018-11-11
2018-08-05 - 2018-08-18
2017-08-06 - 2017-08-06
2016-08-28 - 2016-08-28
2015-11-15 - 2015-11-15
2014-06-14 - 2014-06-29
2014-05-01 - 2014-05-23
2014-01-02 - 2014-01-11
2013-12-03 - 2013-12-16
2013-11-01 - 2013-11-04
2013-10-05 - 2013-10-27
2013-09-08 - 2013-09-08
2013-08-26 - 2013-08-31
2013-06-08 - 2013-06-29
2013-05-05 - 2013-05-30
2013-04-04 - 2013-04-27
2013-03-29 - 2013-03-29
2013-01-27 - 2013-01-27
2012-12-02 - 2012-12-08
2012-10-09 - 2012-10-09
2012-09-03 - 2012-09-30
2012-08-25 - 2012-08-31
2012-07-01 - 2012-07-22
2012-06-02 - 2012-06-26
2012-05-07 - 2012-05-26
2012-03-31 - 2012-03-31
2011-12-18 - 2011-12-18
2011-09-25 - 2011-09-25
2011-08-01 - 2011-08-24
2011-07-02 - 2011-07-27
2011-06-04 - 2011-06-23
2010-12-25 - 2010-12-29
2010-09-23 - 2010-09-23
2010-07-24 - 2010-07-31
2010-05-30 - 2010-05-30
2010-04-21 - 2010-04-21
2010-02-20 - 2010-02-20
2009-07-30 - 2009-07-30
2008-10-04 - 2008-10-04
2008-06-04 - 2008-06-04
2008-05-01 - 2008-05-31
2008-04-02 - 2008-04-29
2008-03-01 - 2008-03-26
2008-02-15 - 2008-02-15
2007-12-04 - 2007-12-30
2007-10-10 - 2007-10-23
2007-08-12 - 2007-08-12
2007-04-09 - 2007-04-22
2007-03-05 - 2007-03-11
2007-01-01 - 2007-01-21
2006-12-09 - 2006-12-0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