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龙光(1885--1970)是民国时期20至30年代间,活跃于外交界的着名的外交家。一生起伏跌宕具传奇色彩。曾经通过不懈的外交努力,两次让日本侵略者从中国撤兵。创造了“弱国也有外交”的奇迹。无数次的将中日冲突化险为夷,一定程度地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野心。在近代中国艰难地走向世界,由弱转强的过程中,周龙光无疑地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周龙光历任两个政权,却曾两次去职,并受到无端的莫须有的怀疑与攻击,甚至受到民族小人的欺骗和挟制。 但是让周龙光铭感于衷的是受到少帅张学良的信任和器重。周龙光与张学良并无私交,也不是东北系的人,不是“君子之交”那麽平澹飘逸,也不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那麽雅致空灵,一份国家利益的相托,重于泰山。 周龙光字二为,曾用名何伯庸 安徽定远县池河镇人 曾学法律、政治,通英语、俄语、日语、德语 前清科举时代曾入学, 后入安徽高等学堂, 游学日本,历中学、高等学校,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1902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 1904年岁考一等 1905年赴日本留学 1917年毕业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3年北大教授解职,改任北京政府司法部参事.外交部外交委员,督办鲁桉事宜公署秘书,参与接收青岛 1925 年任北京政府参事,特别关税会议专门委员 1926年复任参事。中国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 同年6 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第二司司长(后改为亚州司),参与议订《日支条约》等 办理“济南惨桉”外交,成功让日本侵略者撤兵山东 1927年任南京政府外交部司长 1929年因和平处理“中东路事件”被免职 1931年,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受张学良委托和平处理“天津事变”,成功让日本人撤兵。张学良举荐任天津市市长 1933年辞职.以后即未正式任事 1935年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参议,兼外交委员会委员 1940年曾短时间任北京经济协议会秘书长,当年脱离 1942年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4年以后更改姓名,脱离社会隐居 着作: 大学讲义 《政党论》、《英国之政党》、《美国之政党》、《行政法总论》《商法讲义:3篇》(北京大学法学院讲义)、《商人通例讲义》(朝阳大学法律讲义) 回忆文章 《经办 “济桉”外交回忆录》 ——(载《济南五叁惨桉亲历记》一书)、 《我主持天津市政之回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2缉) 另外,翻译俄语科学普及读物《可燃烧的石头》一册,在上海作家书店出售。 第一章 少年科举 1、 1885年出生 周龙光(1885-1970)字二为,1885年出生,属鸡,安徽省定远县东乡池河镇人。 生下来的时候,根据周家族谱辈分:“大连炳成锡学业传家远”的顺序,炳字辈,取名周炳珪。后来入私塾读书时,先生见炳珪聪慧异常,行为质朴而端庄,料定日后有大用,“炳珪”二字恐呼叫不响,特从《诗经》里选出“即为君子,为龙为光”诗句,取“龙光”二字为名,改名“周龙光”,又同时取字“二为”寓意“为国为民”。 安徽省的地图,有人说象块美丽的玉佩。两条着名的河流长江和淮河平行穿过,成了玉佩的丝绦。这块玉佩的正中间,就是定远县。 这是一块宝地。叁国时期吴国的鲁肃,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出生在这里。宋朝的包拯做过的第一任知县,就是在定远。当代共和国总理李克强就是定远人。由定远县城向东60华里,有一个长长的象一柄如意一样的市镇,便是池河镇。 池河镇古称池阳,是定远叁大镇之一。地处南京到河南、山东方向的国道和淮河支流池河的交点上。 这里水旱交通便利,明、清以来,既是明朝皇帝从南京到凤阳祭祖扫墓中途食宿的中转站,又是南北官道途中换马的驿站。历史上一向商贾云集,街市繁华。从东端的玉皇阁到西端的施茶庵俗称10里长街,夜晚灯火通明,人称“小幽州”。 后来,池河镇有位诗人戴家欢曾作诗一首,在当地流传很广.今录在此作为参考: 千年古镇,名曰池阳。官马大道,直通汴梁; 关锁通衢,云集贾商;号称幽州,名扬四方。 镇内十景,美名远扬,玉皇仙阁,古色古香; 太平桥下,梅鱼成行;城隍古庙,热闹非常; 尼姑庵旁,施茶人忙;黄花亭上,首乌粗壮; 周楠两桥,溪水流长;赤砂山泉,水清蟹亮; 河神庙里,水神龙王;下马碑坊,雄伟气昂; 池阳诗社,书墨飘香;紫气东来,悬挂城上; 西映长廋,字向西方。池河今天,换了人间。 楼房林立,道路宽广;绿化带上,郁郁苍苍; 京沪高铁,设站青岗;交通便捷,车来人往; 池河两岸,五谷杂粮;鸡鸭成群,粮油满仓; 果树满山,遍地牛羊;萧山寺里,野鸡羊獐; 神仙洞旁,花草绽放;水车鱼跃,农家欢唱; 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山明水秀,是吾家乡。 池河镇上有一座600年历史的11孔巨型长桥——太平桥,连接池河东西两岸。是古代江淮之间一座重要的陆路交通桥梁。达官显贵、商旅游人,东来西去,南来北往必经此桥。 紧挨着桥的东端,有一座面南座北前后六进的青瓦砖房建筑,沿街开着一家米店,店号“义行”,这便是周龙光的诞生地和旧居。 义行米店闻名于四乡八铺,不仅货真价实,价廉物美,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而且经常有善举,灾年设粥棚施粥等,此不赘述。即便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代已经翻天覆地,义行早已关门销声匿迹。 粮食由国家控制,实行统购统销,只有非农业户才在国家粮店买粮食,而远在烟张村的老人还能记得义行,并且能描述当年义行的情景。 义行的店主周卜连老先生,周龙光的父亲,是一位乐善好施、德高望重的绅士。年轻时曾入塾读书,受过教育,思想不俗,是个儒商。虽然做着生意,却有读书人的品质,常常感叹,自己当此乱世虽然尚能修身、齐家,却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和对子女的培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池河的大家族古有“周吴岳戴张”之说。池河及附近一带是回族居住区,马、穆也是望族。 当时有两姓士绅在诸家族中最有名望,一是周龙光父亲周卜连老先生。另一位是池河望族穆家穆老先生。两家都是富裕人家,周家有上述六进大瓦房及田产;穆家在池河东街也有多进马头墙大瓦房和田产、骡马。两家老人经常往来。 当地有一个小故事流传:有一天,两位老人在一起聊天。穆老先生刚买下几亩田产,心下非常得意并向周老先生谈起。而周老先生闻听并不以为然,说:“汝买田置地为了儿孙,吾变卖田产亦是为了儿孙”。穆老先生听了此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周老先生为何不凑趣儿,有此相反的态度。细聊下来,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周老先生为了培养儿子周龙光到日本留学,刚刚卖掉了祖上两份田产。穆老先生不禁拱起双手,赞道:“周兄高瞻远瞩,我不及也。弟定当彷效,福荫子孙。” 后来,穆家及池河几大姓家族都纷纷为子女办学,崇尚知识,形成风气。 另一大姓张家,(池河张姓实际上有两大宗族,此处所说是其中一族。)更是羡慕周家教育有道,盖屋结庐与之毗邻。两家相约,子孙取名相同,而且都以木字旁选字。以后果然如此。周家一代人中有周成桂、周成梓、周成松、周成栋、周成柏、周成梁、周成权、……,张家相对应的一代人中就有张树桂、张树梓、张树栋、张树权、张树柏、张树松……,池河人一时传为趣谈。 甚至现在还有一首诗流传,我们搜集到这首诗,附在这里以享读者。 “清朝周府居定远,祖上重教站得高。 民国龙光任高官,载入县志很荣耀。 时代变迁八十载,道路曲折未想到。 改革开放叁十年,后生努力过得好。 注:龙光是周龙光,民国二十年任天津市长。” 2、1902年中秀才 1902年,周龙光17岁,经过叁场童子试,考中秀才。 什麽是童子试? 清代科举制度包括四部分,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是清科的第一部分,也是科举必走的第一步。 说是第一步,但这一步也并不简单,因为它实际上要分为县试、府试、院试叁个程序,而且层层递上。 说是童子试,可不一定是童子,六十、七十岁的应试者大有人在。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 县试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叁场。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叁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同时代的人中, 蔡元培17岁中秀才, 陈独秀17岁中秀才, 董必武17岁中秀才, 陈元济17岁中秀才。 朱德19岁参加县试、府试,已经两试通过,获童生资格。后因清朝停止科举考试,没有机会参加第叁场院试,遂与“秀才”擦肩而过。 周树人(鲁迅)17岁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 胡适17岁入新公学。 蒋介石17岁就读奉化凤麓学堂。 达到秀才的地步,具有了相当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文底蕴,这给周龙光今后跻身北大名流行列,任六座大学的教授以及华丽转身,在政府部门工作,并游刃于中日矛盾艰难的斡旋中,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3、入学安徽高等学堂 1904年,那年为辰年,属龙,周龙光参加岁试,考为一等,获得 “廪生”资格。并由本县保送到省府安庆,入安徽高等学堂学习政法科。根据晚清当时的规定,每县限额两名优秀生送入省府高等学堂,这也是当地非常荣耀和难能可贵的事情。 安徽高等学堂是1904年由安徽大学堂改建而来。安徽大学堂是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省布政使、按察使亲自担任学堂总办(校长)。 1905年初,安徽高等学堂开始聘请当时着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担任总办(后称监督)。周龙光有幸成为严复的学生,受到近代最先进的思想教育和熏陶。 在高等学堂,周龙光接触了中国刚刚引进的新思想,开始学习“新学”和“西学”。学生中流行阅读维新派的《时务报》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着作。 《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严复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便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使我中华民族亡国亡种! 周龙光和有志向的读书人一样,此时正渴望新知识,恰如久旱逢甘露,读了这些新着作,振聋发聩,如获至宝。 此时,安庆人陈独秀等在安庆筹办宣传革命的藏书楼,展示从东京、上海等地带来的激进革命书刊,出版《安徽俗话报》,还经常到大学堂来串连。周龙光由此结识了陈独秀,受到陈独秀革命思想的影响。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干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可以说,陈独秀是影响周龙光新的思想的第一人。 20世纪初,这时正处于新旧交替,危机四伏,风云突变,孕育革命的时代,走出狭小的家乡的周龙光,融入到广阔的新天地,结交了不少新的朋友,适逢新的机遇,更拓宽了视野,扩展了胸襟,此时正忧国忧民,踌躇满志。 陈独秀 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周龙光不仅熟读经史子集,文学方面也情思敏捷才华横溢。自明朝永乐年始,池河建有池阳诗社,多有名人出自其中。周龙光也是其中热情的一位,还曾经担任过池阳诗社的社长职务。至今后人回忆旧事提及诗社还会想到他。只是他后来的外交实践更为引人注目,而掩盖了他的文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