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六岁,在德克萨斯南部小城里的一所公立小学上一年级。一天放学回到家,她很委屈地对我说,今天在学校排队就餐时一个男生故意冲撞了她。我忙问她撞到哪儿了,受伤了吗,身上还疼不疼?女儿说没事。我又问她有没有报告给老师,她说如果没有受伤就不能告诉老师,否则会被老师惩罚。我很诧异,问女儿确定如此么,女儿非常肯定地说这是学校定的规矩。我更加纳闷了,难道这学校里的规矩不保护弱者,只保护刺头们? 不由得想起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成龙的最新力作《功夫小子 (The Karate Kid)》。影片中一个刚刚搬家到中国的黑人小男孩在学校里受到欺负后,拜师隐居于市井的武术高手学艺,终于打败对手,出了一口恶气。影片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风情方面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宣传导向上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且不说一个外国小子在短时间内学到中国功夫打败对手是否可能,就说鼓励青少年学武报仇雪恨这一点并不值得提倡。如果对于暴力事件都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式来解决,这个世界很快就会乱成一团。 《功夫小子》说到底只是一场戏,夸张的情节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和钱袋;人生却远非这么简单,它常常缺乏戏剧性,现实得甚至有点枯燥乏味。 试想这件受欺的事情如果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结果会是怎样。为了避免民族和种族歧视的嫌疑,我们设想事情发生在相同种族的孩子之间,其中一方是弱者,另一方则很强势。 可能性之一:弱者不屈服,最后赢得尊重。我以前的一个同事由于先天视力不好,一上学就开始戴眼镜。班里有的孩子欺负他,骂他弱智,他就原样骂回去;如果对方出手打人,他就对着干。回到家后他妈妈得知他在学校里和别人打架,非常不安,他爸爸则非常高兴,十分支持他的做法。他说很快就没有人敢欺负他了。我不清楚在美国的学校里能够做到这样的学生有多大比例,至少从美国的教育思想上来看应该是支持这种做法的。 可能性之二:委曲求全,敬而远之。我猜想这是大多数的人在受到精神上或者是身体上的欺负之后所采取的态度,毕竟能够做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需要体力上的匹配。我读初中时班上有一小撮人对排名第一的同学不满,有一次趁他不在的时候故意毁坏他的桌椅。第一名的同学到班主任那儿告状,并把我拉出来作证。那一小撮人被班主任修理后无处出气,就在下课后把我从教室里揪出来当众教训了一顿。要打架我绝不是他们的对手,按理说我应该像功夫小子那样找成龙学艺,以期日后报仇雪恨。但是我没有,一是因为找不到名师,二是由于我自认不是可造之材。所以我照样上我的学,读我的书,很快我就淡忘了我所受到的屈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缺乏戏剧性。我从此事中所受到的益处也并非没有,那就是提高了自己的抗病能力,不至于因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点点小挫折就想到自杀。 可能性之三:奋发图强,成就大事。因为年轻时受到欺辱而励志促成大事的人也为数不少,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大将军年少时受到胯下之辱后,并没有去拼个鱼死网破,而是发奋图强,帮助刘邦成立霸业。他日后衣锦还乡时也没有象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报仇雪恨,而是把那几个乡霸当成贵宾一样款待,并万分感激他们当年把他逼上梁山。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才是真正可取的,虽然能够因此成就大事的人并不多。人生的每一个挫折都有它的意义,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去发现。 人生原本并不是一场戏,它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一时的成败得失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平静,它的柔韧,和它对奔入大海的锲而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