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闺蜜行(4)水宫里的梅杜莎》 若敏 拿破仑曾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首都,那一定是伊斯坦布尔。”贝塔妮·休斯在她的《伊斯坦布尔三城记》中说:“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引人遐想的城市,一座用自己的传说与轨迹刺激人们产生幻想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历史上曾经是古代三大帝国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的首都,保留了厚重而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的杰作,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85年伊斯坦布尔古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没到土耳其之前,我对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着迷,到了伊斯坦布尔,发现了更多让我惊叹、震撼的历史古迹和传说。不得不承认,这里曾经是世界的首都,拿破仑没说错。 伊斯坦布尔,曾经有122位帝王在此就位,帝王们为了彰显他们的业绩,建造了众多豪华的宫殿和教堂,来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也在这里大显身手,倾注了各民族文化和技艺的精华,把这座城市修建得美轮美奂。可惜经过战火的考验和帝国的兴亡,保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已经不多了。 地下水宫殿(Basilica Cistern,YerebatanSarnıçı)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古迹。它位于现今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哈美特区,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南边仅150米,地下水宫长140米、宽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建于公元6世纪,那个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代,532年“尼卡之乱”后,水宫被查士丁尼大帝重建并扩大。历史文献记载,重建工程动用了7千奴隶作为劳力。扩建后的水宫具有为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及其他 First Hill 区的建筑提供用水和过滤服务,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还曾向托普卡帕皇宫 (Topkapi Palace) 供应用水。 作为伊斯坦布尔现存最大的拜占庭时期蓄水池,地下水宫在修建过程中使用的很多圆柱,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饰有精美的雕刻。水宫的对称性和极其宏伟的建筑令人震撼,洞穴般的深度让这里成为夏天避暑的绝佳场所。修建地下水宫,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 到了奥斯曼帝国后期,水宫被废置。土耳其老城中的居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听到流水声,几经排查也找不到个中缘由,直到1545年时荷兰人皮特·吉流斯(Peter Gyllius)在调查拜占庭文物时,偶然发现了水宫的存在。地下水宫也成了许多小说家们乐于使用的神秘元素。至今有许多电影来到这里取景,例如1963年007电影《From Russia With Love》。
《From Russia With Love (1963)》Basilica Cistern - Istanbul, Turkey 这部被翻译成《来自俄罗斯的爱 (1963)》的007电影,就是在地下水宫里取景的。这是詹姆斯邦德的第二部电影,它的取景地却是该系列中最好的。当邦德和伊斯坦布尔车站站长阿里·克里姆·贝 (Ali Kerim Bey) 不得不秘密逃离时,两人潜入地下,划着划船穿过地下水宫。今天,游客只能参观它的周边,不能漂浮在里面(反正水位不够高)。 《但丁密码》影片中主角发现伊斯坦布尔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即是最后即将引爆的致命病毒藏匿之处。 水宫的地面部分,是一处不起眼的小屋,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从水宫入口拾级而下,好似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电影里也有这段下楼梯的镜头。昏黄的灯光,水珠掉落水面滴答滴答的声响,让呈现在面前的景色亦幻亦真,别有洞天。 导游吩咐大家脚下小心,石板阶梯有些湿滑。走到底部,有专门搭建的木台,凭栏望去,一根根白色石柱的表面,在时光和流水的雕琢下,熠熠生辉,氤氲的水汽和石柱底部散发出暖红色的光,交融穿透,呈现出了神秘而朦胧的气氛。脚下,一汪浅水,清澈透明,甚至有鱼儿在欢快地嬉戏。 走进地下水宫,马上就能感受到气温低了好几度,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封闭而潮湿,却没有什么霉味或是水腥味,可能有着独到的设计,仔细倾听,还可以听到些水流声。 自1963年电影拍摄后,这里成为著名景点,1985年,伊斯坦布尔市政局对地下水宫进行了清理和重修,并于1987年对公众开放。我们在高高架起的木制平台上行走,偶尔会有水珠从拱形的天花板上滴落下来,看到成群的鱼儿从眼前闪过,忽然感叹他们才是水宫的主人。 导游介绍,水宫之所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这里囚禁着的蛇发女妖-梅杜莎,在希腊神话中,凡人只要与她对视,便会化作石像。在水宫的一侧,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女妖的头像。一个头朝下,另一个侧脸向下。这两座梅杜莎头像底座来源不明,曾被认为是从古罗马时期建筑拆除后所移置于此。学者认为梅杜莎头像被放置倒向只是大小适合以支持石柱。 在拜占庭文化中,美杜莎的图像常用来作为重要建筑的守护神,倒放头像是为了避免人们与女妖双眼对视。 根据希腊神话,梅杜莎是戈耳工(Gorgons)三姐妹之一,是希腊神话中可怕的女妖。梅杜莎有可以把看她眼睛的人变成石头的能力,因此Gorgons的图像被用来保护重要的建筑。地下宫殿保存梅杜莎的头像至今还完好无损。 从地下水宫出来,导游带我们去最后一个景点,世界上最大的大巴扎参观和购物。穿街走巷,这一天走了很多路。这也是伊斯坦布尔最繁华和热闹的老城区,应该是下班高峰,汽车都堵在街上,不能动弹。好在我们步行,不受影响。 大巴扎集市位于旧城中心位置,建造于1461年,拥有550多年的历史,(Grand Bazzar,土耳其语:Kapal ar ,意思是“封闭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有顶市场之一。这座市场甚至拥有自己的邮局、清真寺、警局和消防局,共有20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超大规模的市场建筑,俯瞰尤其壮观。58条室内街道和4000多间商铺,每天吸引的顾客介于25万到40万之间。 整个大巴扎集市分为两个部分,一共有4个大门,出入口就达26个之多,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门是Nuruosmaniye大门和Bayezid大门,在Bayezid大门的横匾上,由苏丹阿布都哈密德二世亲笔书写的“真主喜爱经商的人”。导游一再叮嘱游客牢记出口的位置,以防身陷迷宫找不着方向。大巴扎的四个主要大门位于两条主要街道的末端。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不久,打算采取措施刺激该地的经济发展,建造交易市场就是其中一个手段。大巴扎最初由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于1455年到1461年,以首饰,陶瓷,香料,地毯店而闻名。许多摊位分类集中经营,例如皮衣,黄金首饰等等。大巴扎内有两个bedesten(拱形砖石建筑,用于储存和保管)。大巴扎在16世纪苏丹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大为扩展,1894年经历了大地震后重建。 走进大门,一眼望去,这里的建筑多沿袭了拜占庭风格,抬头可望见华丽的拱形巨大穹顶,随着街道向前延伸,拱顶上绘有传统的伊斯兰风情图案,花纹浓丽斑驳,用色鲜明绚烂;并不宽阔的走廊绵延曲折,岔路又多,仿佛迷宫一般,两旁售卖土耳其特产的商店应接不暇,人头攒动。 大巴扎集市的中央大街富丽堂皇,像棋盘一样分支出去的小街上颇具土耳其特色。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从世界各地运来的香料食品,到土耳其本地生产的挂毯珠宝,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随处可见具有土耳其情调的陶瓷、灯具,还有花色繁多的手工刺绣长袍、浴巾、浴袍,以及老旧的银怀表、象牙小刀和胸针等。虽然商品种类花样繁多,不过整体来看,大巴扎中摊位大多还是分类集中经营的,从街道命名便可看出,如“黄金街”、“地毯街”、“糖果街”、“皮衣街”等等。 街边店铺陈列出的商品,总会有你喜欢的那一款,但这些商品大多数不会明码标价,很多时候,会说多种语言的店员会抬高价格等你来砍,容易被宰。好友买了丝巾和陶瓷小猫等礼品,讨价还价也是一门学问。 各种颜色鲜艳的香料摆在宝石一般的土耳其软糖(lokum)旁边,吸引着游客的眼球。不过,让我们品尝的土耳其软糖,特别好吃,里面都是各种坚果。 从大巴扎出来就是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Camii),它被认为是奥斯曼巴洛克风格清真寺的最佳代表之一。这座清真寺由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下令建造,奥斯曼三世时期完成。建筑师采用了巴洛克建筑元素,这座清真寺有一个特别的沐浴喷泉(şadırvan)。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靠近大巴扎的入口。 我们几个女友就相约进去参观。这里需要脱鞋和包头巾。为了弥补没能进入蓝色清真寺的遗憾,我们也包上头巾,进去参观了一下。朝拜的人不多,都很虔诚。 清真寺圆顶作为天穹,窗户是用不同颜色的玻璃拼成,让光线透入。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阳光,给肃穆的清真寺带来活泼生动的亮色。 导游介绍说,大巴扎和清真寺都曾经在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英语:Skyfall)里出现。其中有个场景就是007开摩托车在屋顶上飞驰。 结束参观,大家往停车的街上走去,走了整整一天,有些人就体力不支了。还有团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从大巴扎里出来,让大家多等了一段时间。第一次看到导游发脾气,因为司机已经停好车,我们还有团员没有跟上来。因为是路边停车,司机在一直催。导游发火后,确实有一定的作用。跟团游,就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遵守时间和纪律。 一路顺风,回到酒店。酒店的欢迎晚宴非常美味,还送给每人一杯酒,团员Mike终于从美国芝加哥飞来了,自此,我们全团到齐,第二天要离开伊斯坦布尔了,开始新的旅程了。 (感谢女友Nancy、玲、兰、青提供照片,部分资料和照片来自网络,特别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