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懂了她--也谈“行百里者半九十”(续) 女翻译张璐同声翻译温总理发言中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有误的问题,网友们议论纷纷。我写了一小段,引用了鲁国平在其博文中的指正。此事一直萦绕于胸,以至昨晚起夜后还没忘记,并突然明白了张璐为什么翻为: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我故意问太座:“如果你看到‘行百里者’4个字,你会怎样理解?” 睡眼惺忪的太太没好气地答到:“当然是‘走百里地的人’呗。大半夜的,问这个干什么?有病啊?” 我得到了预想的答案,太座的责骂就没有放在心上,沿着这一思路径自推理下去了。 1) 张璐在遇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古语时,出于某种原因,正确的解答没有“ding ding”地出现于头脑中(没见过?见过忘记了?不重要,总之急迫中没有那个正确的答案。) 2) 总不好问一声“老温,您这个行百里者半九十,什么意思地干活?”吧?只好硬翻下去。 3) 既然‘走百里地的人’(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hundred-mile journey)是此时最自然的解释,那么,‘走百里地的人’加个‘半’字,就顺水推舟地做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解释吧。 4) 天哪,7个字用掉了5个字,才搞出个主语来!谓语就剩下两个字了,还是两个数字 (9和10),怎么完成这个句子,还要符合温总理当时的上下文,您就看着办吧! 5) 既不能说“走百里地的人中的半数,都是90高龄。”也不能说“走百里地的人中的半数,都掉剩下了90磅。”唯一的出路是把“九十”抛掉,换上一个靠得上谱的内容。于是乎: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您看,是不是合情合理的解释?切记,同声翻译非同寻常,没有查字典,与专家切磋的余地,甚至没有纠正自己失误的余地。难怪那位点评的人要引用一位翻译家的 “现场几秒钟的时间,翻译人员不可能做到完美”这句话。 ************************************************* 此外,就「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古语而言,其结构是有些特殊。我们都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如果按照此一结构,换说,“百里之行,九十方半”它被人误解的可能性要相对小得多。看其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原来,《战国策》的作者也是在引用一句七言诗。七言诗自有其结构要求:4 字加3字,基本上是不应被突破的。举例说,“坐地日行八万里”或 “铁马西风大散关”,改成 “行百里九十方半”,意思可能会较为明确,但违反了4 字加3字的结构。只好靠加上“者”这个虚字来补足。行百里者,大约是“就走百里路这件事情而言”的语气吧。“半九十”是个非常浓缩的表达法,猜想与“者”这个虚字凭空用掉了一个名额,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