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三千里” 与《红灯记》中那句著名的唱词相反,我家的表叔只有一个,另外还有一个表伯。这些表亲是怎样沾上的,我们自小就搞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 现在,父母大人均辞世多年了,见到表叔,我反倒多了一句嘴,问起他怎么算是我父亲的表弟的。他说:“啊,是这样,你们的奶奶是我的奶奶的内侄女,所以你们的爸爸就是我的表哥。”由于我对于亲戚关系不曾上过心,所以,这样简单的关系也盘算了半天。这个“内侄女”与一般所说的“侄女”有无区别,也没有认真考据一下,就不了了之了。(用大学好友朱某的一句歇后语(兼俏皮话)说,就是“王八排队—大盖(概)齐。”) 中国人对于近亲远戚的称呼和关系之考究,是超乎英语使用国家人们的想象的,他们管什么平辈的亲戚(不管姑表、姨表, 也不管性别和年龄差异),一律称为COUSIN, 称谓倒是简化了,精确细致的关系划分却不见了。相形之下,我们不仅讲究明确的称呼区分,也重视亲疏远近的差异:所谓“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当辈亲,死了姨娘断了亲。”就是一个典型的表达。 记得在工厂时,一位来自河北唐县的工友,讲了一个故事。雪夜,一老翁醉倒尼姑庵前,尼姑将其背入庵内留宿。有人指责她有伤风化,她却委婉地给了众人一个谜语般的解释:我的某某亲戚与这老人有某某干系,他的某某亲戚又是我的什么什么人,千里万里的关系绕出去,又转回来,原来老翁就是尼姑的父亲。 俗话亦云:一表三千里。上次见表叔,我还不自量力地多了另一句嘴,问起我们的(李姓)表伯与(田姓)表叔的关系。一个表叔三千里,再掺乎一个表伯至少也有六千里了。所以,任凭表叔怎样耐心的解释,我也是一头雾水,懵懵懂懂了。不过,表叔讲了一个表伯的趣事,把我们都逗乐了。 表伯生前是湖北的人大常委,常进京开会。某次会议,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小平同志在抽烟,工作人员走近他说:“台下有人递条子上来,请主席台上的同志把烟掐掉。”据说小平同志从谏如流,不仅当时马上把手中的烟灭掉,而且从此戒烟。表叔说,这个递条子的“不识时务”者,就是我们的表伯。这位李姓的表伯,是搞经济的,40年代初从耶鲁经济系毕业;1983年他提出“两通起飞”战略构想,激活了武汉的改革开放局面。1984年7月,他率先提出运用股份制,出版了建国以来关于招股集资的第一本专著——《股票基本知识与实践》。1984年底,他还相继提出了《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十点设想》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等重要理论。 李老先生还为修宪做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他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提出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的建议。1997年10月,他又与辜胜阻、王曦联名上书,建议把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写入宪法,上述建议均被采纳。 从1983年到1997年,李崇淮连续当了15年全国人大代表。 虽说“一表三千里。”而这样以学报国的长辈,让我们感到亲近。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强盛的中国,几代人的心愿何其相通、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