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巴上道听途说的“八卦” 本人历来不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新闻,不料最近在美东6日遊的大巴上,听来的一些事情颇令我震撼:事情本不大,只是触动到了老留学生的那一点情怀,只好违心做一回八卦公吧(与八卦婆相对而言)。 先说旅游车上的组成人员吧:一位司机是印度人,导游是数年前来美的重庆帅哥;50多名游客中最大的一组是欧洲某国的一群男女青年人,另有来自乌克兰的几位姑娘(来美打工,用挣来的钱旅游的),还有来自东北、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年人,加上为数不少的国内的一群“富家女”,大都是以旅游签证自费做美西遊之后,接着做美东遊的。还有印度的夫妇带小孩子的,以及一些没搞明白国籍的人们。 一位来自北京的富家女说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她的一位表姐,大约二十六七岁吧,数年前以交换学生的身份来美读大学, 修的是计算机专业。读书的几年间,她在京做医生的父母,每年向她提供几十万人民币的钱作为学费和生活费。(我忍不住问:她本人打不打工呢?答案是:曾试着打了一点小零工,可是嫌苦嫌累,所得又少,很快就放弃了。)好不容易毕业了,可是遇到经济不景气,没有就职经验,一两年来也没有找到工作。 这位姑娘与一位白人小伙结了婚,夫婿也是学计算机的,正在读研究生。两人不久前生了孩子,三口之家,靠什么生活?答案令我不寒而栗:靠得竟是女方在京的父母掏空了自己的老本,来供养他们这一家在美的全部开销。男方是父母加兄弟四人的白人家庭,自立门户后,显然不可能再花父母的钱。他们小两口说服了在京的两老:反正租房也要花费不菲的月租,不如买房划算,于是,北京那对可怜的老夫妇(50多岁,迈向60的光景)就替他们出了首付,并承担着每月的Mortgage (按揭)。车款也是女方父母承担的。总之,小两口无收入,带着个幼儿,一切、一切的开销都是女方父母远隔着重洋,不断地把血汗钱汇来,支撑着他们的花销。据说,这个宝贝女儿还挺崇尚名牌,购物要新要好,不肯委屈。 讲这故事的女孩说:姨妈姨夫(即故事主人公的父母)在京做医生,按理说收入可观,应该属于富足的阶层。可是由于这些年来不断高额向美汇款,把多年的积蓄花的一干二净不算,还向亲戚朋友们欠下了巨额债务。女孩描述说,两位老人时常闭门垂泪,不知自己的晚景怎么打发应对? 我听了之后无语。还有什么好说,无非是宠爱孩子,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这一对小夫妇,其实还很年轻,不难想象丈夫在研究生毕业后,将会或迟或早地找到工作。女方如果愿意,也可以找到工作。他们未来的生活,应该是无忧的。可是女方的父母呢?凭经验来说,女儿女婿未来凭良心,从工资所得中挤出一部分来回馈的几率是很低很低的。他们老夫老妻最大的可能是,在垂暮之年,一点一点地偿还欠下的巨额债款,不能按时或及早退休,不能享受同龄人享受到的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 这个被宠爱的女儿,是30年来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出生的,她把自己父母后半生的活命钱,带到美国来消费了,换来的只是自己无需工作的短暂欢愉,把生活的重担留给了国内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