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非誠》節目與網絡輿論中的“暴民政治”
我是個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的粉絲,近些年來,幾乎每期不漏。我在網上收視的經驗是:似乎從某一個時間起,江蘇衛視的官方網的播放就不能從北美看了(還是我個人沒有搞掂啊?)反正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像沒頭蒼蠅那樣在網上亂撞:搜索《文學城》的《非誠勿擾》鏈接;不行就搜索《愛看大觀園》的;後來發現萬維網友谷語草鳴每周總能將兩日的《非誠勿擾》及時上傳,就基本上從這裡看了。谷語君能這樣按時為大家服務的精神,實在值得讚許。
這個節目看得多了,大體上掌握了男女嘉賓、三位老師及台下觀眾的一些基本傾向。而其中有一些是我個人不能認同的,頗感不吐(槽)不快。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老師和觀眾過於熱心要“撮合”某一對人的傾向。譬如說,某個(或某些)女嘉賓在台上站得比較久了,顯得比較挑剔;如果有人開始向這樣的釘子戶示好,而該女又不太領情時,財神往往會說:我覺得此男與你的般配率較高,如果連這樣(般配)的你都不要,以後恐怕是希望越來越渺茫呢。
其實,看得多了,規律就是:再挑剔的女生只要堅持,就能等到自己中意的、合“眼緣”的。我私下認為“眼緣”實在是此類節目的靈魂。如果男女中一方或雙方不感受到令自己滿意的眼緣,你財神在那裡的理性分析和認可又有何用?台下觀眾的連聲大呼“在一起!在一起!”又有什麼意義?
觀眾的心理似乎是“配成一對是一對”,“多多益善”。男女交友婚配的節目嘛,自然不是為了看“遺憾離場”而來的。可是,雖然只是娛樂節目,只是側重“作秀”,兩情相悅、寧缺勿濫仍是不可忽視的原則。近日,一位寧波男為某女而來未果,一位同鄉女孩破格從後台站出來以身相許。只因為該男拒絕女孩的方式有些缺欠,財神與孟非均對該男表示了較強的鄙視。什麼“太討厭了。”什麼“你(指寧波女孩)一定能找到比這個好的。”其實,該男是懷着很強的目的性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而來,一時情感上轉不過彎來,實屬人之常情。為什麼一定要對他不滿,表示蔑視呢?有人可以在遭到“意中人”拒絕後華麗轉身,甚至有人靈活得令人一頭霧水,大感匪夷所思;有人就是沒有那麼靈活,在情感問題上顯得滯重,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此時的老師們(和觀眾們)表達出具有如此強烈價值判斷的評判,我感覺沒有必要。
延伸至網上的八卦,最能吸引眼球的自然是“出軌”的文章莫屬。對姚笛表示憎恨的人多,對文章表示不屑的相對的少。給我的感覺是,似乎人們希望文馬的複合,所以痛恨小三的罪惡。這裡面的真相,我們可能並不清楚,當然也不想搞清楚。只是想,偷情是兩個人(兩個成年人)之間的事,為什麼公眾輿論明顯地對此事件中的女方的憤怒多於男方呢?僅僅因為女方是名花無主嗎?
《非誠勿擾》與網上八卦有時顯示出來的過於強烈的價值判斷,我能理解其心理動因,但是不敢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