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倾听 |
2010-06-02 04:37:36 |
|
|
|
|
|
|
|
多年以前,我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高档住宅区里住过一段时间。虽然是三教圣地,这个住宅区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世俗乐园。住宅区有个很大的露天购物中心,开着各种名牌商店。初秋的午后,我时常坐在中心的露天咖啡馆里看书,不时抬头,看看那些穿着考究合体的男女们的悠闲姿态。如果不是夕阳的斜晖在耶路撒冷特有的山石墙上涂上美妙的金黄色,如果不是四周茫茫群山的苍凉,你几乎会误认为这里是滨海都会特拉维夫的某个富裕社区。
每天午后四五点钟的样子,总会有一个穿着笔挺的黑西服、戴着黑礼帽、脚蹬锃亮的黑皮鞋的正统派犹太教徒骑着自行车在中心慢悠悠地转一圈,他不下车,只是时常会停在某个商店或者咖啡馆的门口,冲着寻欢作乐的人群吼上一嗓子:“朋友们啊!弥赛亚就要来了!”
希伯来语重喉音,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嘶哑的悲凉感,而这一位的嗓音还格外低沉沙哑。那时正是耶路撒冷战云密布的年代,他喊的又是凝满犹太民族血泪、恐惧和希望的弥赛亚话题,因此,在我听来,那几乎就是天然的诗句。以至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年的性感女郎们的穿着和笑语,但他的相貌举止却依然历历在目,那句话也时常萦绕脑海,原声原色,丝毫不曾变样。
见得多了,有时就不免跟旁边的人聊两句这位上帝的信使。没人知道他是谁,连咖啡馆的老板也不知道,因为他除了这句话并不跟任何人交流。说起弥赛亚,众人或是摇头苦笑,或是撇嘴不屑,没人拿他的“警世名言”当回事。
三年以后,我重访该社区,坐在那家咖啡馆里,又是准时听见他的声音,问起旁人,还是没人知道他是谁,没人对他的警句有兴趣。他那句话是喊给犹太人听的,结果似乎只有我这个外人对此有些兴趣。
我不知道他是否至今还在那里喊话,但我相信即使他再喊上十年,结果也是一样,没人会知道他是谁,以及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没人在听。同样,这位信使对芸芸众生的谈笑风生也毫无兴趣,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也没打算听听别人的想法。结果是大家都在说话,却构不成有意义的对话关系。
不能倾听,这是人类的通病。在现代社会,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好好听听你的肺腑之言的话,最保险的方法是用昂贵的费用雇一位负责任的心理医师——几乎每个人都在忙着向世界宣示“我是谁”,没人对“你是谁”有兴趣,除非这里边有利益关系。这通病也不限于凡夫俗子,通儒大哲们同样常常充耳不闻。1962年,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 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在位于加州伯克利的库恩家中会面,“证伪”高手遇上“范式”大师,旁人以为这下会有一场精彩的哲学对话流传千古了,然而库恩却一支接一支地拼命抽烟,虽然他知道波普尔对烟草过敏。波普尔则一边保持英国绅士的彬彬礼节,一边咳嗽得喘不过气来。结果对话就在缭绕的烟圈和痛苦的咳嗽声中结束。显然,对于库恩来说,波普尔的咳嗽声比他的辩论声更值得听。难怪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以他老人家的大智慧,也只是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才学会了倾听,比学会“知天命”还晚了十年。圣人尚且如此,他人自然就更难强求了。
在加州北部,有一个红杉国家公园,生长着世界上最高的红杉树。有一段时间,我着迷般地向往那些笔直的参天古木,只要有一丝机会就设法到那里去。在美国旅行的时候,总是设法把那块地方包括在行程里,哪怕绕上一两百公里,也要到那片林子里坐上一两个钟头。
我迷恋那里,是因为早年读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时,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人怎么可以跟一棵树对话?在巨大的红杉树前,我时常仿效布伯的教诲,敞开心扉,抛开得失,尝试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对话。然而红杉是一种超级沉默的树:如果有风,你听见的是划过树身时风自己的呜咽,那些巨大壮实的枝干绝对不会随风摇摆而悲鸣;如果下雨,雨水会顺着红杉尖细的叶子悄悄流下,而不会听到树叶与雨水相遇时的细语。红杉林里似乎连动物也显得格外沉默,完全不像我在巨杉林漫步时,往往一路都伴随着鸟鸣或者小松树的叫声。在多次对话尝试失败后,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红杉也许不会高谈阔论,但它至少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不会走神,不会打岔,不会指责教训你,不会抽烟呛你,而只是默默地承接你所倾倒的一切。所以,也许布伯的 “跟树对话”只是在诗意地表达对人类的失望:由于人类的共同弱点,对话的难处在于倾听而不在表达,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对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跟树木能建立起来的关系有时比我们跟人类同伴所能建立的更有意义。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犹太教徒每天早晚各念一遍的祈祷文是这样开头的:“以色列啊,你要听!”
张平 2010年3月13日 于特拉维夫
原载于《走遍世界》2010年第五期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伊莲 |
|
留言时间:2010-07-26 20:44:58 |
|
|
|
作者:山哥 |
|
留言时间:2010-06-02 21:27:34 |
|
|
很有意思的观察思考。
唯一的疑问在于孔夫子的“60耳顺”的问题。以我的观察,中国人越老越有名声地位,便越难听得进他人的意见。。。 |
|
|
|
作者:667788 |
|
留言时间:2010-06-02 16:17:16 |
|
|
|
作者:667788 |
|
留言时间:2010-06-02 16:15:43 |
|
|
如果涉及到利益,倾听是没有用的。比如资本金与打工仔,专制和民主。 |
|
|
|
作者:信济 |
|
留言时间:2010-06-02 16:14:52 |
|
|
张平兄,您的这篇文章不仅非常优美,而且意蕴幽深,联系到您以一介中国儒士身处三教圣地左近,更觉得有味道。您来万维开博是我们大家的幸事。 |
|
|
|
作者:多思 |
|
留言时间:2010-06-02 05:02:39 |
|
|
极其精彩的文笔与思路,极其精彩的联想与论述---“不能倾听,这是人类的通病”;“对话的难处在于倾听而不在表达,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对听”。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