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题目,可能会问到:为什么是运作而不是申请。如果你能这么想,那么,只能说明你对很多中国的现实脱节了。运作,按照其本来意义,应该是运行和操作,即使是延伸也就是指运行中的工作状态什么的,可是,如果你能把握好这个词语在目前中国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能够活学活用,那么在现在的中国,你一定能够如鱼得水。 那么,运作到底包涵什么样的内容和意义呢?要按照最新情况来定义这个词语,估计是十个人有十种定义方法,我觉得最为精髓的就是,如何将一些不可能的东西变为可能,如何将一些灰色的变成红色的,如何将一些不合法的变成灰色的乃至合法的,就是运作的最高境界。 在国内申请项目,小的项目不说,如果是数百万、数千万乃至数亿的项目,没有前期的工作,等到别人都准备好了,申请指南都出来了,你再去申请,要是能够申请上,那只能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准备的人太菜,另一个就是你比别人实在是水平高了很多,两者的差别让人无法掩盖过去。 那么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怎么运作呢,这就要看具体的项目了。几个亿或者以上的科学工程项目,主要是主管部门之间的行政协调为主,科技部的三大科技项目(973,863和科技支撑,以前也叫科技攻关)中,科技支撑主要是部门运作,而973和863则更多是全国一起申请,相对要规范一点。973比起863来,科研的味道更加浓郁,所以在科技界的影响不言而喻,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973项目的运作。 按照目前中国的做法,一个项目的一生中主要是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申请阶段和执行阶段。从完善的角度看,应该还有一个应用和反馈的阶段,不过这个阶段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基本都被大家或略或者是省略了,很是遗憾。 准备阶段主要是做三件事。一是科技部和主管部门的行政协调,目的是得到两者统一,在某一个领域某一年设定一项指南内容,为项目的申请打好基础。973的主要领域有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从领域的设置来看,可以运作的地方很多,虽然一个计划的预计研究领域是固定的,但是套到那个领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意义上的减灾类别项目(也就是我的领域),可以放在资源环境,可以放在综合交叉,如果实在不行,还可以放入重要科学前沿内。放到哪里,就要看某一年的竞争程度,避免类似或者相近领域的项目撞车。 准备阶段的第二件事情是写建议书。有了第一步之后,下面就要按照提前预定的目标编写一个项目建议书,当然主要是阐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事实上,最后有用的也就是项目建议书中的一两句话,但是项目建议书还是要写得好一点,这样最后万一有人追查起来,也有一个很好的说明材料和理由。虽然这个阶段谈团队还早,但是事实上,973项目的团队的主要成员在这个时候也就基本形成了,这样才会出来一个最后和大家希望一致的申请指南。 准备阶段的第三件事情是帮助写指南的运作。有了行政运作,有了项目建议书,最后需要落实到申请指南上面。这个阶段成功结束的最重要标志是在项目申请指南中在你希望申请的领域出现一句和你的领域非常相关的一句话。例如,你是搞基因和遗传关系研究的,如果项目申请中出现重点研究基因变化和遗传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之类的话,那么你就是非常成功。如果只说了一句重点研究基因变化,你的运作还算成功。如果申请指南中出现了重点研究基因变化和癌细胞形成之间的关系,那你的项目基本就悬了,很可能让那个专业的同志们占了先机。所以,前期工作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最后申请指南中的内容和你想要的东西是否一致。 准备工作做好了,申请指南也下来了,其中就有你希望的内容,这个时候就要开始第二阶段的项目申请工作。项目的申请,主要也有三大部分的内容。一是组织队伍。组织队伍很有讲究,一是要稍微广一点,至少同一个专业的不要有两个项目同时申请,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团结力量大,否则你们自己专业就分两派,让别人怎么平衡,况且谁愿意当恶人,干脆两个都下去,选一个第三方,更加有实效。二是要挑选好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就是项目总负责,需要干的事情很多,要把关写申请书,要答辩,任务重,还需要大家同时认可。三是组织核心团队。虽然973的团队很大,但是真正在申请过程中出大力的,也就那么几个人,选择哪几个,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项目的成功申请。 项目申请的第二件事情是准备申请书。申请书的写作不说了,总的来说,到了这个层次,大家写出来的东西大概总也能够上得了台面,关键的就是要有一些闪光的词语,能够和时代、能够和国外先进的东西结合起来,看着漂亮,读者顺口,又符合领导意图的东西,应该就会八九不离十了。 项目申请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答辩。申请书交了上去,然后是函审。函审通过之后就是第一轮答辩,第一轮通过以后就是最后的答辩。函审主要看申请书和研究队伍乃至研究的成果(或者是基础),答辩就要看口才和准备的程度了。同样的东西,表达方式的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毕竟在中国现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能够当上973项目的评委,大家都是忙得很,哪有时间细读申请书,所以答辩的准备比起申请书的准备还要重要,最好的情况是连评委可能提问的问题都能够有所准备,那一定是效果很好。特别是最后一轮答辩,评委中的80-90%以上都是外行,所以能说会道还是很有优势的。这样,如果一切顺利,经过过五关闯六将,一个数千万量级的973项目就成功地拿到了。 申请拿到项目之后,在现今的中国,执行则是另外的一件事情。一般地说,973项目的承担单位都是好几个,首席科学家,即使有着一定的行政权力,那也只能是在自己单位使一使,对于其他单位的人,则完全需要看对方的自觉程度,因为没有行政的指挥权,有时候说话别人是爱听不听的。话说回来,绝大多数的情况,大家到了这个层次以后,都不会让对方太难堪,所以执行和检查通过都不应该有什么问题。973项目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到现在没有1000个,至少也有好几百了吧,好像还没有一个项目没有通过的呢。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973项目的运作,需要各个方面都要准备好,即便当年我们是认真地运作和准备,结果是申请了两年才最后成功。第一年的失败,虽然让大家很难受,不过却有着另外的效果,因为以我们第一次申请资料为基础,后来在基金委成功地设立了一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这是第一个额外的馅饼,其次,因为第一年的失败和变故,第二年我成为了首席,也幸运地在我的手上申请到了我们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我也因此带着973首席的帽子混了几年,直到我后来离开那个单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上面所说的是一般的运作过程,可是这个世界就从来没有缺少过特例,特别是在中国,只有特例才能够体现领导的意图,才能够体现灵活具体。我想,一个能够利用特例成功的人,根据他的资源和能力,即使是按照普通的途径,他一定也会运作成功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公正,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利益在旋转。看透了这点,就不会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义愤填膺了。 海归记事(20):兼任某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