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国的几年,刚好赶上了中国经济的大膨胀,国家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每年都能保证增长30%以上。国家的钱到处都是,到最后的时候,每到年底,都有部委的熟人问我还要不要经费,我总是先说感谢,后面再找各种理由不要,因为后来实在是项目太多,根本无法按时完成。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国家或者说是中国的其他时段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到了2006年的时候,从科技部、财政部各个部门都有很多的名义可以在科研上面立项。除了以前就有的类别,这个时候还有专门对着国家科研院所的专门经费,按照单位自由支配、行业专项支配和科研设备和条件修缮等几个类别,可以分别申请。这些额外的支持,加上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可以折腾的地方多着呢,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 看着纷繁的绫罗密布似的各类经费支持渠道,当然有很多种办法去争取。一种就是就事论事,把目前的东西整理一下,凑数去申请,过一年算一年,这样的日子也坏不到哪里去。还有一种,就要找一个名目,将零零散散的内容串起来,行程一个体系,这样一是有规划,另外还能够做一些大的事情,反正是国家的钱,我们不去争取,别人争取去,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乎,我就思考着如何将这些零零星星的东西连起来,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果?苦思冥想之后,借鉴国外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建设我们领域的科学大平台。以科学大平台为集合点和最终目标,将所有的东西串起来。具体地说,这个科学大平台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设施,包括国家二级观测台网(那时正在施工中)、可以进行五层楼足尺实验的拟动力、震动台阵、离心机、现场启振设备和高精度监测仪器等;二是计算和网络设施,其中包括几十万亿次的超级计算中心和大型存储设备;三是以973、重大研究计划、行业专项等支持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经费支持。 这样,硬件、软件、网络、经费支持等一并齐全,形成一个行业的综合共享科学平台。从科学研究上,可以将实验和超级计算联合起来(实现部分实验、部分模拟的算法),提高手段和能力;在共享利用上,利用网络和国外(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实验网络连接;在集成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大容量存储,将国内乃至国际我们行业的研究结果集成起来。这样的设想,现在看来很是一般,可是在那个时侯,能够把所有东西都想起来,然后串起来的还是不多的,至少我们就没有看到类似的竞争项目。 就这样,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同事们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写出来的一个大型科学工程项目申请书就完成了,这应该是中国科研项目运作历史上最为短暂和有效的一个例子了。因为单位的优势,可以站在行业的角度,并且是按照一个总体方案设计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比起我们的竞争对手来,那应该是好很多了,因为总的目标和分段的规划,乃至具体的内容都非常充足,所以最后的审批和论证非常之顺利。就这样,跨越好几年几个亿经费支持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就立项了,我们单位也因此建成和正在建设在国际上少有的一个综合实验基地。 这个大型科学工程,可以说因为有着匆匆上马的毛病,虽然总体思路和理念即使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可以雕刻的东西还有很多。更加重要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长远的想法都没有来得及和单位其他的同仁们交流和探讨,很多执行中的东西都没有细化,到底最后能够发挥多少当初设计的效益,就已经很难说了。 不过,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于当年出谋划策的我,我也要在胸前交叉双手,给予最好的祝愿,但愿这个工程能够最后达到其设计的目标和效果。 海归记事(22):重大研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