萁子(子读轻音)是一种面食,在我的家乡山东青州一代曾经流行。这里说曾经,是因为那是我小的时候,现在似乎吃的人不多了,也许会被慢慢地被忘记。 萁子实际上是一种面片,制作非常简单,其制作工艺同手擀面相似。先把面加水和成面团,然后用一根长长的擀面杖擀成一个大饼状的面片,然后,撒上面粉,用手布匀,折叠起来。撒面粉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粘在一起。用刀斜切成菱形的小片,这就是萁子。 萁子的边长一指许,厚度在一个毫米左右,过薄和过厚都不好。 煮法跟面条一样,就是水烧开了,下到锅里,煮熟后,把汤和萁子一起倒进大盆里,撒上盐。吃的时候,用勺子连汤带萁子一起舀到碗里吃,这样吃萁子往往有很多汤,呼啦呼啦的连汤带萁子一起吃。这是跟吃面条不同之处。 这种吃法,确实让南方人看了觉得很粗犷。要知道那个嘴里淡出鸟来的时代,能吃上萁子已经是美食了。 我上面说的萁子吃法,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跟其它的中国食物一样,当然也有变种。比如可以加些菜进去一起煮。如果再高级一点,可以打几个鸡蛋,汤里飘着蛋花。如果加点猪肉丝,那就是豪华级别的了。 最难忘的,还是下到绿豆汤里的萁子。绿豆是先煮得翻开来,爆出白白的肉,在开水里上下滚动,然后把萁子下进去就成了。绿豆清火,夏天多这种吃法。吃的时候,有绿豆的清香。 记得每年的夏天,母亲总要做几次这样的绿豆萁子给我们吃,而且汤更多些。我不知道为什么吃萁子要跟那么多汤一起吃,也没有问过。也许是那种菱形的小片,使你无法跟面条一样用筷子挑出来吃,非跟汤一起喝下去不可?要知道那时的白面可是少见,这样汤汤水水的,可以节约白面。 近读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才知道南宋的皇宫里到了腊月也吃萁豆(见《武林旧事·卷三·岁除》)。实际上这个萁豆就是萁子,也叫面萁。只不过那个时候,这种萁子多是油煎出来的。 看来萁子早已有之,并非我们山东人的杜撰。贫穷人家没有油,不能煎。于是就整些汤汤水水的来糊弄自己肚子的,也算是山东人的发明吧。 现在也有一种叫香酥萁子的点心出售,也是菱形,是面、油、鸡蛋等做原料,由烤箱烘烤而成。这种吃法,就颇有些古意了。 (云门杂谈:http://blog.creaders.net/yun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