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是怎么形成的? 一些网友在试图评判“范例哲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作为作者,一方面很感 谢大家的热情和试图帮助的努力,但同时感到有时无所措手足。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批评者是否真诚希望自己的看法有益与他人外,还有一 个交流的渠道,路径,或方法("communication channel"),等,是否可以作为基础 和背景的的问题。中国人爱言不由衷,缺乏真诚求知的风气,是远近闻名的。典型 的例子如,当年“反美英雄嫁到美国”的北大女生,在克林顿总统的演讲会上批评 美国外交政策的以此来出风头的事。但我的重点是要讲交流的基础如何建立。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除了专业的大学生之外,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既是是大 学生,所学的哲学专业课,也很多是错的和歪曲的理论,如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哲 学,毛泽东哲学,阶级斗争哲学。如果有一点西方的形式逻辑,西方哲学史之类的 课,往往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人真正细致认真地研究。至于什么是形而 上学,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认识论,什么是现象学,根本无人知晓和关心。这也 难怪,哲学系出来的学生,都是党政秘书的后辈军,是准备要当官发财的,所以没 有真正关心自己的专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哲学,如同男女结婚生育一样,成了不用学,但谁都会的事。没有人说,“我没上 过哲学课,所以不能谈哲学”,就像没有人说,“我没受过婚前教育,所以我不可 结婚”一样绝无仅有。是的,哲学在中国是只要记住几个字就可以谈论了,如“道 可道非常道”。反正一千个人读,可以有一千种解释。更不用说老祖宗们不喜欢标 点符号,使支言片语更显得高深莫测,微言大义。在西方,哲学系的学生们也不好 找工作,纽约开迪士的据说就有不少是哲学博士。同中国不同的是,哲学课是大学 生无论哪个专业的开始的必修课之一。 真正对哲学有兴趣的人,对哲学知识的掌握,大约有这几个阶段。首先,学会了一 些哲学词汇,如概念,判断,推理,逻辑等。这些概念可以用在生活中,所以不难 掌握。其次,如果兴趣再大些,可以学点哲学史,可以囫囵吞枣地知道历史上哲学 家认识的发展过程。能将日常的事物,用哲学理论,说出个“道道”来。如果要作 个哲学教师,则必须还得读某个哲学家的原文著作,并且有自己的体会,而不是只 会照本宣科。读的越多,体会越多,就可以当哲学教授了。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学哲学是为了会用哲学理论分析问题,将抽象的事物关系“哲理化”,也就是最高 的境界了。深刻的哲学,从康德以后,变成象牙塔里的东西,外行已经很难懂了。 极少的人,甚至必须用几代人的时间,还依赖民族的精神文化气氛,可以出一两个 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将存在超过他们本人的寿命,有些人在世时根本不被世人所重 视,都有可能。哲学家的任务是创造哲学理论,因为现有的哲学理论或思维倾向, 出现了问题。哲学家的任务是“Philosophering”,不是“philosophize” - 这是 主要的区别。当然,对哲学家的要求就高了,哲学家的深刻程度也不同。比如柏拉 图,被公认为西方,到目前为止,最深刻的哲学家。其次如黑格尔,海德哥尔,康 德,维特根思坦等。比较“浅”的哲学家如萨特等,其他很多小哲学家。哲学家的 任务,一是继承,二是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范例哲学”所尝试的,是“鲤鱼跳龙门”。它能否跳过去,是否是真理,不是主 观意见,也许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能完全认识到的。但当它一日被承认,就 不是几个诺贝尔奖所能代替的了 - 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的最终骄傲:它是站在人类文 明史上的思维高峰上的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