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了解世界 知识的概念,是认真的概念。严格地说,知识的概念是从西方传进中国的。 那么如何解释,钻木取火,勾股定理,圆周律等,这些概念呢?我认为它们都是 “经验”的材料结果,用俗话说,叫“摸索”而来。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它们是我 们从周围世界,从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搞定的;二是它们是自己“碰巧”撞上了, 也就是机遇的产物。遇到了,就研究研究,搞成多少算多少。以后有人碰到了还可 重头搞起,没有什么继承性,或只有有限的继承性,如中医世家,陶瓷师傅,酿酒 师傅等。有传儿子不传女儿的,仅传自己选定的人的。当然如果后代被传入家宝, 就认为自己非常幸运了,哪里还谈得上批评,建议或修改。而是像当祖宗神明一样 贡起来顶礼膜拜了。 相比西方的知识来源,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从毕达哥拉思“数是世界本质”的思想, 从柏拉图抽象“形式”的思想,和亚里士多德“全称概念”出发。到了欧几里德, 发展成公理体系的几何系统。从公理,公设,定义,来推出定理1,定理2,...定理 n等。后人根据欧氏第五公设作相反假设,有推出了“非欧几何”。 西方人这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运用数学,逻辑,和经验数据的结合,是科学的 起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仅仅靠人类认识开始时靠运气发现唯一一个事件, 既,不仅靠运气,而是推而广之,引进了逻辑和数学,发现了掩藏在前提中的定理, 既自然规律的真理。并不是说机遇是不重要的。没有机遇就没有开始,如牛顿被苹 果砸了脑袋,问题在于不满足与机遇,和扩展这些机遇所蕴含的更多的“潜在机遇”。 比较一下,同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之平方等于相邻二边平方之合”,的毕达 哥拉思定理和勾股定理,前者有多少其他的相连的数学推导结果,而后者则是“裸 体存在”。 中国的古人没有这种逻辑扩展的思想,那么他们靠什么掌握更多的知识呢?靠猜测,或叫“顿悟”。“猜得对吃我的药,猜的不对分文不取”。悟的着就悟,悟不着就睡觉好了。找寻事物逻辑关系,形式逻辑,因果规律,归纳和演绎推理,三段论,辨证诘问等 – 这些都是理性认识的特点。而凭借一时感觉,凭借当下的心情,“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和任何没有事先思索过的判定,都是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成熟的认识阶段的象征,而感性认识是人类认知能力还处在幼稚时代的特征。例如,想想小孩子的认知过程。一个集体也同样无法跳脱自己有认知幼稚的时代。 在表达上,理性与感性认知方法的区别在于,理性通过符号表达逻辑的方法,找寻事物条件相连性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规律,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数学公式,条件的逻辑定义等所表达。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例子的方法来表达,如同对待孩子的教育一样。这些例子包括讲故事,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道听途说的传说等等。从语言上看,理性以陈述句为主,因为它主要是事实的陈述。而感性认识常常是以比喻,隐喻,暗喻等文字修辞方法为主。如中国人常见的标题:“外交部发言人说,日本记者一提问其他人都笑了”,这种非事实陈述,自我陶醉,掩盖自己缺乏逻辑思维的感性语言,在中国人中比比皆是。中国人靠撞运气为唯一求知方法的思想,只能导致神秘主义泛滥,弄虚作假成风,主观胡思乱想,与真理的客观性无丝毫联系。 既然是思维方法,就是文化中笼罩一切领域的习惯思维。这就是为什么神秘的<易经>是 “百经之首”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今天仍然钟情算卦和赌博的原因(如我们老几三兄弟)。 用神秘冒充高深,掩盖思维逻辑的贫瘠。古人需要这样一个“易经魔方”,来拉大旗作虎 皮,包自己吓别人 - 这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之一。 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还将自己的思想禁梏在这样过时的传统文化思维泥潭中, 只能是中国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