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后应该如何作人生的选择?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氏的意思很清楚,他反对人们在成年之后,不加思索地盲从自己生来具有的一切,而认为成年人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现在的世界,科学和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吃饭是人权”的文明阶段。除了少数“富二代”(中国的官二代是“中国特色”),不干活就要饿肚子,多数人都要一生用相当多的时间来维生。我要讨论的是,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后,应该作什么。也就是说,只有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后,人才可能通过反思来检验自己的一切。这所谓一切,主要是三个方面: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 先谈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就是道德反面对错的标准。你父母,学校,和社会,都教你一些什么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既,对错的标准。你从小到大似乎从来也没有产生过疑问。如果你逐渐产生了疑问,不论结果如何,不论你决定继续尊崇还是进行舍取,都属于反思检验的部分。 下面是思维方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法或方式,这一层次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看到的许多意见,评论,都是属于具体的内容。如果你听有人说,“你这么想本身就错了!”这就涉及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大陆,共产党的一个宣传口号是,“要多谈积极方面,成绩是主要的,宣传正能量”等。如果有人提出批评,你会很容易听到其他人说,“我不喜欢消极的东西!”。这时,争论的层次就提高了。争论的题目从所说的事,比如“毒奶粉”,既“内容”,上升到思维形式了。这时,你只要两种选择,如果你认识不到对方谈的是到了思维方法的层次,你只有闭嘴。但如果你具有思维方式的素养,你就可以告诉对方,“你被洗脑了!”。然后谈话可以继续到为什么,究其根源的更高层次。 形而上学是个比较抽象的名词。我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存的思维方式的缺陷。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不是轻易可以发现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意识到。当然我所说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的理性思维方式”,而不是中国文化里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国文化里没有思维方法的主客观的区别,因此没有是非观念,一切以权威为标准,不在讨论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