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如何解决城市排水问题 索额图 堂堂京城被水淹七军,有些说不过去。不知天安门广场和中南海被淹了没有。如果这场雨下在其它城市,损失会不会更大?如果这场雨下在十八大期间,会开还是不开?恐怕得动用直升飞机送代表去会场! 这会不会是又一个豆腐渣工程?估计网络上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和指责。 防渗水是建筑业世界级难题。北京有地铁,还有许多重要的地下通道和设施,许多大楼有好几层就在地下。这场大雨最大的物理破坏恐怕是这些建筑设施。商业损失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老索以为,把所有的坏事情都算在腐败和贪官头上是有失公允的。大陆努力做事的人还是很多,特别是在京城,城市规划不会是哪一个领导拍拍脑袋就敢决定的事情。科学论证的程序一定是走过的,工程技术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施工者也不敢造次。我估计这次灾害与城市规划人员的经验和专业水平有关。 北京的发展相当快。过去十多年中,北京城向外围扩展,城区面积迅速增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满足城区扩张的需要,这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大工程。我们不可能知道决策与设计详情。但是面对眼前的问题,我们可以推定,北京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是有大问题的。 古代城市的布局往往靠近湖泊河流,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排水问题。在地势平坦、远离河湖的地方筑城,如何解决排水问题?古代城垣大多是土夯的,砖砌城墙并不多见。土夯城墙最怕水淹。古人一般在城中要顺地势挖掘大的人工河道或湖泊。如果在雨季,这些湖泊洼地充当泄洪池。中央台的有关节目讲到过这个专题。在古代史籍中,我们很少见到大雨导致城池被淹的记载。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城池都比较小,排水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另一方面说明古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这些办法是管用的。当欧洲人忙于修小小的城堡的时候,中国同时代的城市已经达到百万人口,开封城高达二百五十多万人。中国古人的城市建筑工程技术显然是世界一流的。 北京旧城以故宫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中心地带是中南海。中南海的水不是用来吃的,故宫居民用的是井水。中南海显然是一个防止故宫淹水的巨大的蓄水池。明的时候,北京城虽然已经十分巨大,但受雨面积与中南海的蓄水量比,仍然是个小数字。所以历史上北京城从没被水淹过。 国外一些名城如巴黎、伦敦、悉尼、莫斯科、罗马、华盛顿等,虽然也发生过大雨造成水淹的灾害,但损失和影响都很小。他们大都建在河边,地下的排水系统十分庞大(据说巴黎的地下渠道是可以行船的),足以保证雨水快速从地面消失。虽然这种办法没有中国古人那样巧妙和省钱,但他们有实力,能够承担得起巨大的建造成本。起作用就是好东西。 北京城在平面上不断扩张,受雨面积成倍增加。地表水泥化使土壤渗水能力降低,雨水全部依赖人工排水系统消化。由于新城区由旧城区发展过来,地下排水系统估计只能是与老管道的简单拼接,利用水的自然压力排走,这样泄水能力已经由旧的系统设计能力固定死了,遇上今天的大雨,发生灾害是必然的。 我反复查看了GOOGLE地图,和手边十多年前的《中国地图册》作了比较,没有看到明显的地表修筑大的蓄水池或人工排水渠道。这就是说,北京新发展的城区并没有充分考虑城区泄水的问题。这只是五十年一遇的大雨,如果来一场百年一遇的大雨,估计中央领导得在直升飞机上办公。 北京城地势平坦,最有效的防水灾办法,恐怕仍然是老祖宗的办法,就是多修人工湖泊,挖深现有湖泊,并用人工渠道连接起来。 北京寸土寸金,控湖泊开河道,肯定是没有现时经济效益的。如果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类似方案,是他们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不够,责任是推不掉的。可是如果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类似方案,却被领导否了,则是领导的错误。质量和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最高宗旨,尤其在北京,就显得更为重要。做为京城,连水火这样的自然灾害都防不了,还能防了敌人的进攻吗?坦克大炮导弹飞机好像也是怕水淹的吧?!我很担心二炮的地下指挥所进水了没有! 如果中央问责,肯定又要出个倒楣鬼!但是如果把这场灾害归咎于豆腐渣工程或者天灾,还是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古代的北京没有被水淹过。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专业水平,恐怕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二零一二年七月廿三日于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