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穹顶之下》,感觉确是一部很好的时事评论作品;看了网上众多的激情评论,以及微信上转发的抹黑式谩骂,也都在意料之中。一个独立的女性媒体评论制作者、一个百姓生活中最切身的热点话题、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的关键时期。《穹顶之下》以媒体信息推送的专业手法,汇聚了现代时事评论中现场视像、语音实录、数据图表、统计分析、专家观点、权威态度、历史沿革、国际对比、亲情感召等关键性元素,想不得2015年的普利策奖都难。但是冷静分析柴静《穹顶之下》所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我倒觉得作用极为有限。其作用模式很像京剧片段《三岔口》,功夫十足的拳脚和上下翻飞刀光剑影虽能博得满堂喝彩,但在暗喻的黑暗之中,打斗双方均毫发无伤。
其一,不是中国人不讨厌雾霾,而是中国人爱发财甚于恨雾霾。单独拿雾霾说事,谁也否认不了、谁也不会说喜欢,《穹顶之下》为中国百姓提供了一个抱怨雾霾的宣泄渠道、痛骂贪腐的狂欢聚点,高点击量自然是情理之中。可是一旦摊牌说话,有谁愿意放弃豪宅、私车、高收入?体制内权力的内涵及其社会的外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利益瓜葛谁愿意一刀两断?环境的污染,根源不在于环保部门有没有实权,而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中的金钱至上。为了钱,连灵魂都可以出卖,谁会真的在乎污染公共的环境?中国人连随地便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找理由,那为了经济发展、为了创造就业、为了百姓小康、为了国家崛起,雾霾还能算多大点事?抱着金钱,搂着美女,雾霾似乎都有了诗情画意,“为雾霾干杯”当是发自于内心。
其二,《穹顶之下》虽然有数据、有图表、有分析,但这并不是一篇科学论文。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客观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只要利益集团收买几只“野鸡”博士说说科学技术上的绕口令,让中国的老百姓相信雾霾特有营养都不是难事。用雾霾来攻击政府、攻击中华民族、攻击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柴静,那就是个吃里扒外的大汉奸!就中华民族的大罪人!
其三,最根本的,是中国社会意识的“重污染”。雾霾,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中,为了私利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的物理表现。空气中的雾霾在哲学的层面看,就是人意识中雾霾的物质表达。有些评论说得好像真的“恍然大悟”一样,其实这也就是一种煽情的手段。就像网络小编常用的“惊呆”、“吓傻”、“不看后悔一辈子”是一回事。按中国人的聪明劲儿,有谁说不知道污染背后的利益贪腐关系,拉出去毙了绝冤枉不了他/她。有一个评论大意是:“曾经以为腐败只是局部的,看了《穹顶之下》才发现腐败已经系统化了”,这叫什么?这叫政治上的卖萌。如果倒退30年,局部腐败还可以作为一种事实,但到了现在,局部的腐败何来全国性的雾霾?在中国,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构建腐败体系,收获腐败成果。“石油不懂煤炭的黑”也就能让幼稚园的小娃娃当歌唱一唱,谁不知道谁衣服下是什么货色呀!赖昌星至少可以自豪地说:“走私起码没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啊!”
当中国人真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时,他们会发现:治理污染就是治理腐败,腐败得不到系统化的控制,治理雾霾充其量就只能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