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7-05-22 本刊編輯部 考古暨歷史語言通訊 【特別介紹】:賴貴三,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先後畢業於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79級)、博士學位(83級)。
2017年4月當選為考古暨歷史語言學會常務理事。
考古暨歷史語言學會常務理事賴貴三教授
一、賴貴三教授治學的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88-1998):宋儒項安世與清儒焦循《易》學研究
此十年之間,碩士班(1987-1990)在指導教授黃慶萱(1932-)老師引領之下,以宋儒項安世《周易玩辭》為研究課題,知人論世,編訂年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直探《周易》經傳義理,完成《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增訂出版),奠定宋學研究的基礎,因獲得師長肯定期許,更加堅定深造學程的心志,藉宋學以上探唐、魏晉、兩漢與先秦之學。 博士班(1990-1994)持續在黃慶萱老師指導之下,則轉以乾嘉通儒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為研究對象與重心,經四年努力完成《焦循年譜新編》(里仁書局,1994年3月)、《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增訂出版),此後即以焦循學術與傳世文獻研究是着力最深的課題範疇,也奠定在學界專業成就的先聲代表,以此基礎會通融攝漢學與宋學,下開後來近現代與國際漢學之研究。 2.第二階段(1998-2008):焦循學術、《易》學專題與台灣《易》學研究
此後十年,仍賡續焦循與清儒學術研究,先後完成《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里仁書局,1999年8月)、《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里仁書局,2000年3月)、《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台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術研究》(文津出版社,2008年11月)等專書,作為階段性學術研究的總成。此後,轉而致力於台灣《易》學發展歷史的撰述,在教學相長觀善的戮力以赴之下,先後完成《台灣易學史》(里仁書局,2005年2月)、《台灣易學人物誌》(里仁書局,2013年1月),獲得不少鼓勵與重視,也激發起不斷精進研究發展的學志動力。此階段期間,因客座研究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一年(2003.8-2004.7),游訪歐陸,觀國之光,眼界大開,懷抱漸豁;其後,因種種學術機緣,再轉向為第三階段國際漢學研究。 3.第三階段十年(2008-2017):清儒翁方綱手稿與國際漢學研究
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奉命接任台灣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並應聘為創所所長,又客座講學於韓國外國語大學一年(2011.9-2012.8),移地研究於日本東京大學(2015.1)、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漢學系(2017.3-2018.2)。因此,對於東亞儒學圈中的韓國、日本,以及歐美漢學界之碩學鴻儒,進行傳世《易》學及其相關文獻之學術專題研究。先後完成《台灣師大圖書館鎮館之寶──翁方綱〈翁批杜詩〉稿本校釋》(里仁書局,2011年3月)、《中孚大有集──黃慶萱教授八豑嵩壽論文集》(里仁書局,2011年4月)、《東西博雅道殊同──國際漢學與易學專題研究》(里仁書局,2015年6月),數年研究撰述創穫,積學有成,益勵學志,以無負師教,無忝所生,俯仰堪慰。
二、賴貴三教授的學術生涯 1、以傳統與台灣為本,以日韓與歐美為參 誠如前述,30年學術生涯分別為三階段進路,以宋學義理上承傳統,追求聖賢盡善盡美之道;以漢學考據,落實先儒驗真證實之業,服膺宋儒伊川先生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理,宋儒紫陽先生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沈”之工夫論、象山先生陸九淵“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沈”之本體觀,以及明儒陽明先生王守仁“從事上磨練”、“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之教,講究有本之學,奉行鄭成功傳世詩云“禮樂衣冠第,文章(詩書)孔孟家;南方開壽域,東海釀流霞”,以儒家知書達禮、經世濟民為務,建構自我民族文化與鄉土根性認同,從前述相關學術論著中,可窺知箇中一斑。 除了以傳統儒學文化與台灣根本優先的學術進路外,又因外文西學的教育與交流影響,在日本、韓國、歐美儒學(以《易》學為主)專家與專題研究上有所觀善比較,因此又更進一步、再上層樓,以國際漢學為對照旁參的研究進路。西方基督教文化《聖經》有段經文(Philippians 4:6-7),與儒家“誠敬之教”、道家“虛靜之道”、佛家“清淨之心”,有異曲同工、同歸殊途者,提供參考: Do not be anxious about anything, but in everything, by prayer and petition, with thanksgiving, present your request to God. And the peace of God, which transcends all understanding, will guard your hearts and your minds in ChristJesus. “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這是末代皇帝太師福州弢庵陳寶琛先生書贈哈佛大學燕京書社圖書館者,正如宋儒象山先生陸九淵所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孟子曰“於我心有戚戚焉”、“心之所同然者”,皆蘊此義,盡歸斯旨,也是此後的學術研究進路與理想。 2、以明體達用為道,以培育裁成為志 在焦循研究暫告一段落後,其餘未竟學功,則分別交由本係指導研究生陸續薪傳,目前因時力所限,俟有餘暇,擬整理出版台灣典藏焦循稿本、鈔本與批本等文獻,以匡補中國大陸《焦循全集》搜集整編之不足與缺漏。 研究心得與展望 三、賴貴三教授的研究心得與學術前景 從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中,除了深入了解南宋項安世、乾嘉通儒焦循生平學術及其《易》學研究成果之外,又獲得項安世與時儒朱熹、陸象山、呂祖謙、張栻、葉適、陳亮等,焦循與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等碩學鴻儒之間交流的論學資料,對於南宋以還、乾嘉學術的淵源與脈絡,有更為清楚的系統性認識,漢宋兼采,博約兩至,為最大收穫。 其後,專研焦循、翁方綱及多位清儒傳世遺稿(兼涉經學、文學與文獻學)、台灣《易》學歷史與人物,古今並重,兩岸兼顧,更擴展推廓更多的學術資源與視野,功不唐捐,深以為慰!復從傳統與本土範疇,進而研探國際漢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風塵僕僕,不倦孜孜,在講究學術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當現代,更有一份捨我其誰、當仁不讓的職志,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信然!
今後的學術前景: 其一,整編清儒焦循在台遺稿文獻、翁方綱《經學附記》手稿,清儒《易》學稿本,明儒李三才《撫淮小草》孤本遺珍,以及台灣《易》學先賢關渡先生黃敬《易經初學義類》遺稿與相關研究等,將是未來文獻學術研究展望的基本工作。 其二,整理韓國朝鮮王朝《易》學與文集研究文獻,先以朝鮮王朝茶山丁若鏞、金正喜等先賢為近期重點,上探下溯,期許能撰成《朝鮮王朝易學發展史》! 其三,因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科技部補助之下,遠赴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漢學系移地研究,在該系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與戴卡琳(Carine Defoort)兩位教授協助指導下,進行比利時漢學研究專題,期許能完成此一專題研究書稿,並以此為基礎,再進行歐美《易》學研究的展望目標。
《考古暨歷史語言通訊》:報導世界各國有關華夏考古和歷史語言學研究的精英觀點,宣傳華夏文明和傳統國學。歡迎投稿。聯繫信箱:hyctwh@aliy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