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开会之前,我就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重温一下年少时曾有的梦想,当一个体察时代人情的记者。具体到这次回国之行,就是要近距离亲自采访几位海归,下面就是本记者写出来的“专业”采访报告。 前言 最近一年半,我回国开会三次,接触到了很多海归。这些海归大部分是国内一流大学的教授或国内外公司的负责人。这些人中,大部分都在欧美获取博士学位,有过博士后或当教授或在工业界的经历。这次有幸和几位海归人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因为很多人上次开会时就碰到过,这次再碰上就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说起话来也比较随便一些。 每次采访开始之前,我尽量和被采访人套近乎,把距离拉近。如果和被采访人有共鸣,我就直奔主题,并发表声明:“最近一段时间万维有关海归海不归的讨论如火如荼,可是写文章的人大部分是海不归,所以写出的文章代表海不归的想法。我今天采访就是想知道真正海归的真实生活。” 这些被采访的海归,大部分人都知道万维,但是平时都很忙,再加上国内屏蔽,没有人像我一样常来万维闲写闲逛。 下面是我采访的几位海归的故事,除了名字是我根据这些人的年龄相貌起的,其它都是真实的。 一不留神成了海归的张老实 张老实人如其名,说起话来慢条斯理,长了一副老实相。张老实以前在国内是学医的,83级的大学生,在国内拿了硕士,当了几年医生,九六年时来到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做了两年博士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三篇文章,同时还在其它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因为他的高水平文章,他的导师只在六年时间就由助理教授变成正教授。说起这一段生活,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于2005年在美国一家大学找到助理教授职位,按理说可以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后来2007年时,他国内的一个大学同学想开个生物技术公司,让他回来帮帮忙。这样他就利用暑期时间回国帮忙,这以后一年之间,他来回跑了几次。这中间当地一个大学请他去给个讲座,他的同学那时已是这个大学的副校长。讲座过后,这个大学的校长花重金邀请他加盟担任一个学院的副院长,提出给他一套有产权的160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很大的实验室,非常真诚。就这样他权衡再三,放弃了美国的实验室,海归了。这三年来,他做基础研究,得到了很多基金,光实验室就花了八九百万元建设,所有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都是最好的,比美国时还要好很多,因为美国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养人,而这里,主要用于购买仪器。 张老实的女儿和太太还留在美国,女儿今年上大学,被一所藤校录取,以后也要跟爸爸妈妈一样,学医。太太在美国经过多年打拼,考过了美国医生资格考试,做完了实习医生,去年终于在一个挺有名气的大城市医院里当上了医生,女儿和太太大概不会回国了。问及他两边跑的日子,他说己经习惯了,每年暑假和寒假都会回美国1-2个月,实验室的事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会议解决,还有每年都会到美国开学术会议若干个,所以还是能比较频繁的见到女儿和太太。从他谈话中感觉得到,他对女儿和太太都赞赏有佳, 我跟他说话期间他的太太还来了电话,听起来很和谐。 问及他回国后有哪些地方不适应及人际关系,他说总体来说适应得很好,人际关系不是问题,中美都有,现在这所大学的校长支持他,所以没有什么问题。还有国内现在信息交通环境都不错,很方便。主要不满意的地方是学生来源问题,他所在的大学虽然是国家重点大学,但不是最前沿的一流大学,他说这些学生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如果是在八十年代,他们很多连大学都考不上,可现如今却能考上重点大学。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动脑子,总体水平不行。但是还是有个别好的学生,有两个学生他特别喜欢,很出活儿。他有点后悔当时没有选个更好的大学,这样学生就会好很多。不过他现在也兼职在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那里的学生就好了很多。问及回国的感受,他说就一个字儿,“忙”,所以觉得过间过得特别快。 现在五月份,是答辩月,他是很多学校博士学生论文委员会的成员,所以这一个月要到处飞来飞去。参加这些活动都给钱,吃吃喝喝也免不了。他说平时没有很多大吃大喝,况且他也不喜欢,周末有时间就去爬山锻炼身体,怪不得他的身材看起来还不错。 还有不尽人意的就是国内大学的教师队伍里,还有一些工农兵大学生,学术水平相对较差。他说再过3-5年,这批人就该退休了,到那时再招聘一批青年教师,这样整个高校的教师水平会有极大提高。以后所招的新教师,作为国家重点大学,要求一定要有海外经验。还有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待遇也很好,每年国家和导师补助,挣五六万人民币不成问题。 一流大学的优秀博士生每年可以挣十万元。 他还说每年几十万的年薪,基本上不用花,平时的各种补助,奖金和其它收入就足够花了。平时自己一个人基本不做饭,大部分时候吃食堂。 他说海归海不归,完全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像他家,女儿大了,太太在美国也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这样他才有条件回国,很多人没这个条件,想回国还不容易。 举家海归的刘大庆夫妇 刘大庆,是文革期间出生的一代,他戴副眼镜,长得温文儒雅,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他现在是国内最著名大学的一个研究所的主任,五年前举家海归。大庆夫妇在欧洲拿到博士学位, 在美国一个大藤学校做博士后研究三年, 后来又回到欧洲当了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多年, 是学术界的有名之士。他现在是这个领域的带头人,口才特别好。会议开幕式时,他发表开幕式演讲,然后介绍嘉宾,请市长讲话,省领导讲话,中科院院士讲话,他在台上神态自若,有条有理,很有大将风度。大庆的太太是他大学师妹,同行,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另外这两口子和我是校友,入学时间也不相上下,再加上是第二次见面,所以这次交谈起来很亲切自然。他们的儿子明年上大学,于是他们问了我很多有关美国大学申请的事情。 大庆太太说,国内就是这样,开会时一定要有当地政府支持,领导讲话等必不可少,这是中国特色之一。开始回来时有点儿不适应,觉得自己是海归,还有点儿清高。可是回国一年之后,就完全适应了,也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海归了。大庆太太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总裁,丈夫搞科研和领导一个研究所,她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大庆的科研经费很多,有上千万,手下有好多博士后和副教授帮着打点,实验室有好几十人。每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都有很多文章发表。他也常应邀去国际学术会议给讲座。他们都是有本事的人,尤其是听了大庆的讲座后,我特别佩服他,确实是个栋梁之才。 对于海归,他们特别高兴这个决定。亲人家人都在附近,互相照顾起来非常方便,有房有车,有保姆烧饭打扫卫生。他们五年前海归时,大孩子12岁,小孩子7岁,问及孩子上学一事,他们说基本没什么问题,老大上了国际学校,老二上了当地学校,两个孩子的英文都非常好。儿子目前正准备考SAT,想去美国或欧洲上大学。 两岸三地的王爱国 王爱国是我见到的海归里年纪最大的一个,是七七届的大学生,还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这次开会也是第二次见到他,再加上他以前也生活在加州,所以共同语言又多了一层。他是三年前海归的,现任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副总裁。海归之前在美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工作十几年,后来公司裁员,就和几个中国同事回国创业。公司现在正着手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同时也做一些外包服务。老王只有一个孩子,海归时儿子己经大学毕业,在美国一个大城市工作,太太还在美国工作,所以他家三口人,在两个国家,三个不同的地方,他笑着调侃自己,他家是真正的“两岸三地”。 老王海归,有些无奈的成分,年纪大了些,在美国被裁员,在同一个城市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不容易,与其去其它州找工作,还不如回国折腾一把。他说骨子里一直有不甘心的感觉,在美国公司里打工多年,自己年龄偏大,英文说得也不太地道,总觉得自己真正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如果没有裁员,也许就在美国混到退休,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赶上了美国经济不好,下岗了,再加上其他几个人鼓动,就海归创业了。他们公司在国内南方的一个二线城市,各种优惠政策很多,现在公司已有将近一百人,基本上正常运行,收入稳定。他们的目标是让公司上市,那样的话,他们这些有股份的公司高层,下半辈子就吃喝不愁了,退休后在美国在中国两边跑。他对海归也不后悔,虽然一家三口两岸三地,但是现在习惯了,也不觉得是个事儿了。 三十多岁的美女教授于小倩 小倩人如其名,长得娇小倩丽。这次开会是第一次看见她,开始是在会议上听她的讲座,当时就被她条理清晰诙谐自如的演讲打动了。她年轻漂亮,被称为最年轻的美女教授。我看到她时,真不敢相信如此年轻漂亮的她己经是正教授,看起来还像个学生。她己经回国五年,在国内最好的大学里当了五年教授。她绝对是咱中国人所说的美女加才女。她98年在国内最好的大学工科毕业,当年到美国最顶尖的一所大学读工程信息博士,然后在博士后期间和别人和开了一家生物信息公司,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多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回国之后就当了中国第一学府的正教授。据她的同事讲,她手下有二十多个学生和博士后,有些学生比她年龄还大,同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是举家海归。 小倩是独生女,问及为什么海归时,她说从来就没有一定要留在美国的想法。她们这一代,出生在文革后,成长的过程正是国内飞速发展的年月,没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尤其是上大学后,国内的发展和条件日新月异,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增长经验和见识。另外她父母也希望她回国发展。他们这一代人的想法,跟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差别很大,对国内没有什么成见,认为回国是很自然的事情。况且国内各大学很有钱,实验室条件也很好,也不比美国差。能进入国内第一学府,要求的条件也不比美国大学低。还有回国一步到位,马上就给了教授头衔,这也是美国所不能比拟的。经费多,收入也不差,何乐而不为。现在出国开会访问如家常便饭,来来回回很自由。 像小倩这样的年轻教授很多,在会议上碰上了好多个,都是三十出头的倩女帅哥,看起来都很青春有活力,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是挑大梁的,看到这些人,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结束语 采访这些海归,我由衷地感到,中国的发展今非昔比,国家有钱了,在科研高新技术上不惜一切投钱。有了资金,有了高工资高待遇好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沿。也许中国的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如美国高,但是中国大学多,公司多,人才就更多了,只要有一小部分成功,那么在世界上的比例就会很大。海归的人,大部分都是有本事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精英海归,中国想不发展都不行。 如果要海归,真的要有本事,有条件,有干劲儿! 想想本记者自己,很惭愧,只有给海归加油的份儿,还是好好地呆在美国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公、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吧。 上一篇文章:“挨拍的”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