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古文审》解题
刘心源的金文学术研究及其著作是这一时期的又一个亮点。他的《古文审》和《奇觚室吉金文述》二书是该时期不可多得的名著。 《古文审》,(清)刘心源撰。 刘心源,?~1915,湖北嘉鱼人,字幼丹,以“奇觚室”作为斋名。曾任成都知府、广西按察使。著名彝铭学家和铜器收藏家。曾师从潘祖荫,与陈介祺为半师半友的关系。有《奇觚室乐石文述》、《奇觚室吉金文述》、《奇觚室古文审》、《奇觚室三代六书存》、《奇觚室古音》、《奇觚室瓿余集》二卷等古文字学著作多种行世。他本人还是写篆的名家,与张裕钊、杨守敬齐名。 一函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编号:2102/64。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登录编号:348715~348718。无鱼尾。版心上部刻书名。四周双边。白口。宽17.5厘米,高29.5厘米。 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收藏此书,索书号为:线普344317-22、线普长434079-82、线普长90621-24。 书衣页上有“张止铭珍藏”收藏印一枚。书名页题字用篆文:“古文审八卷”,无落款,下有“张止铭珍藏”私印一枚。有书牌页:“光绪十有七年四月, 嘉鱼刘氏龙江楼刊”。序文首页又有“张止铭珍藏”收藏印一枚,还有“恒斋藏书”收藏印一枚。 所收为三代青铜器,多有铭文。先罗列某件青铜器铭文摹写,然后就此铭文进行考证。多引《说文》,考证犹详。有释文。 林钧《箧书賸影录》下卷·四十八如是评价此书: 刘君用是,根据经训,发挥六书之旨,篆形文义,两者兼完。去无据之条,无附会之病。考证较为精审也。 刘氏的《古文审》也是一部金文学术研究的名著。除了对铭文进行考证外,他还在此书中特别介绍了金文学术研究上的辞例问题。刘氏能主动地注意到对辞例的研究,实在难能可贵。这和他使用对比法来考证文字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刘氏对于铜器命名和铭文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 器名有正例,有变例,正例惟一,如鼎则云“作宝鼎”,尊则云“作宝尊”之类是也。变例有二,古人有诸器一时并作而总记于一器者,或各器皆如此。而后人仅得此一器,未可知也。如《大鼎》云:“作盂鼎”。《尊》云彩:“作尊、彝、卣”。《公史彝》云:“作尊、彝、鬲”之类杀也。此变例一也。又有本铭不言本器而言他器。如《鲁公鼎》、《师旦鼎》、《夌鼎》、《貉字卣》、《淲卣》皆云“作尊、彝”。《般尊》、《叉卣》、《大壶》、《兽尊》、《子鬲》、《子甗》皆云“作彝”。《遣小子敦》云“作彝”。《戏伯鬲》云“作鼐”。《诸女匜》云“作尊彝”。此变之变者,亦一例也。 他的这一总结,对于铜器命名具有重大作用。 刘氏在《古文审》中认为单凭铭文的篆法作为断代的依据,来区别和判断商周青铜器的朝代归属问题是不严谨的行为。为此,他在《古文审》一书的《例言》中就明确指出: 商周篆法不甚相远,强分何据?盖亦古器、骨篆而已。 基于此,他在此书中所收录的诸器在器名上就没有标明商或者周朝代名称。从该书的实际构成上,可以看出他把青铜器分成鼎、尊、卣、爵、彝、敦、簠、簋、豆、鬲、盘、甗、鎛十三类。 他主张,在考证铭文时必须要首先做到: 读古器铭,必须篆形、文义两者兼定,缺一即伪。古无部首,文以意通,用彼之形,即为此字。 但是,此书更多的场合还是采用对照法的方式考释铭文,如,他对《大鼎》铭文的考证中对于“佳”字的解释: 同治甲戌得次拓本于都肆,与《古鉴·已伯鼎》篆形毕肖。顷刻得一拓本,篆法微异。与《筠清馆·大鼎》合。“佳”用为“惟”。《读书杂志·余编》:“《老子》:‘夫佳兵不详’,‘佳’当为‘隹’,古文‘唯’字也。古钟鼎文作‘隹’。石鼓文亦然”。 对于著名的“亚”字形铭文,刘氏以为应当从“亚”字中有无文字分别进行厘定。其中,“有字形之中,偶参一‘亚’字而其中复作字者,如《虎父丁鼎》则必当读为‘亚’,不得云‘亚形中某某’也”。 刘氏这一主张对于“亚”字形铭文的解读是大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