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伯记》第三十一章,约伯回顾自己一生清白,自觉坦荡荡没有做任何见不得人的事,因此高分贝地呼应上帝出来对质并还他公道(三十一35~37);岂不知上帝没有回应,继续沉默。对约伯而言,上帝的沉默等于回绝约伯的请求,他的尊严仿佛在三友面前被上帝响亮地“打了一个巴掌”;因此约伯觉得上帝无理,不公,他心生不满,自以为义,看不起上帝,以上帝为不义(三十二1~2)。此时,以利户看到“球场”上突然空下来,才换上球衣,进场向约伯叫战。 从以利户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为人的特征:1)尊重年长者先发言的传统(三十二4~7);2)不奉承人(三十二21);3)依靠上帝给人的灵来说话(三十二8,18,三十三4);4)知识广博,诚实发言(三十三3,三十六2~4);5)富于同理心,倾听约伯的心声,体会他的痛苦(三十三9~11//十三24,27;三十四5~6//二十七2,三十五6~7//二十二2~4);6)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我在上帝面前与你一样,也是用土造成。(三十三6)”更重要的是,以利户能对约伯的提问“对症下药”: 和三友完全不同的是,以利户没有试图搜寻约伯是否犯了该罚的罪;他同情约伯所受的苦难是无辜的,但不同意搁浅后的约伯对上帝的态度。三友以“罪所以罚”来衡量约伯的苦难,但以利户提醒他,不必为了三友的控告感到不平,因而陷入三友“报应说”的巢臼,极力地为自己作无罪,无辜的辩护,最后走进了责怪上帝的“死胡同”。以利户劝约伯,不必为三友贴在他身上“罪所以罚”的标签而穷紧张;以利户强调除了“报应说”以外,苦难还有其它的原因: 1)防备性(preventive)的苦难:以利户坚持主张,上帝容许苦难临到,并非要害约伯,而是爱约伯(三十三20;诗三十1~3;赛三十八9~20;拿二2~9)。正如透过梦和异象一样(三十三15),上帝透过苦难(包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来警告人,使人打开耳朵接受警戒,教训(三十三16),让人悬崖勒马,脱离自大骄傲的行为(三十三17),免得陷入坑中,死在刀下(三十三18,30)。正如C. S. Lewis所说:“痛苦是上帝的扩音器,唤醒一个耳聋的世界。” 2)纠正性(corrective/disciplinary)的苦难:上帝不仅警告,祂还会“动手”管教信徒,使人遭受卧病不起,痛之入骨的折磨(三十三19)乃至病入膏肓,甚至灵魂临近死亡(三十三20~22)。以利户认为,苦难有上帝的目的,它纠正约伯对上帝公义的误解(三十四12,21~37),也纠正约伯在“好心竟没有好报”后,产生“事奉上帝无益”的仍性(撒野)心态(二十一15,三十四9,三十五3)。这心态背后隐藏着的,乃是“为善”能给上帝什么“好处”的误解(三十五2~1-14) 3)教育性(educational/pedagogical)的苦难:全知的上帝是老师(三十三16,30,三十四32,三十五11,三十六8~10,15b~16,22;诗二十五8~14,九十四12),苦难是教科书,它使“学生”学习耐心(三十五14;罗五3`4),谦卑等性格(三十三17,三十五12~13,三十六9,三十七19~20),并伏在上帝的大能下(三十六24~三十七24),使属神的人学习祂的律例(三十四32,三十六22;诗一一九66~71),建立“因敬畏神而得智慧)的人生(三十七19~24)。 4)荣耀性(glorification)的苦难:陷入苦难的人,当时不觉得快乐,只觉得愁苦(来十二11);后来却因悔改,祷告,被上帝更新,建立,使上帝得荣耀(三十三26~30)。从搁浅中走出来的义人亦然(三十六7,四十二10~16),他们让上帝被称赞(三十六22~26;约九3,十一4)。以利户并没有给约伯扣上“罪人”的帽子,但他规劝约伯停止对上帝的抱怨,秉持:神本中心“的高度(三十六22;诗九十二5),甘心成为忍受苦难后上帝得荣耀的管道(三十七21~24)。 5)启示性(revealing/communicational)的苦难:上帝不仅是教师,祂也是救赎主(三十三28~30),是全能者(三十三4),在审判时仍以慈爱为怀(三十六15~16,31,三十七13)。以利户认为,人受苦时,上帝“有话要说”,绝非沉默(三十三14~16);因此苦难具有启示性,是上帝对世人说话的管道(三十三19~33),它帮助人更认识上帝的慈爱,恩惠和怜恤等关系性的属性,借此引导人脱离网罗(三十三17~18),从而专注上帝(三十八~四十二章)。 6)编制性(organizational)的苦难:以利户在论述的最高潮(三十七章),将焦点放在自然界背后那位超自然的神。他强调,当上帝借着闪电雷声说话时,人类(和动物)的活动全被“封锁”(三十七1~8),只能“举目观看你手造一切奇妙大工”(圣诗《你真伟大》),由此认真体会人的渺小,因而从埋怨上帝转而称谢上帝。原来,苦难引导人重整自己的优先次序,聆听上帝的声音(三十七7,14,23~24),调整自己的步伐,免得陷入死亡坑里(三十三18,30)。 7)关系性(relational)的苦难:苦难能使人心软化,愿意开口求上帝(三十三26),因此体验祷告蒙上帝垂听的安慰(三十四28),和从困苦中被救拔的喜乐(三十六15),最后“欢呼朝见上帝的面”(三十三26,参四十二5~6)。以利户还强调,敬虔不一定能利“己”,利“神”(三十五7),却可以利“他”(三十五8);苦难亦然,它不仅引导人更贴近上帝,也带给其他受苦者从苦难中转眼定睛上帝,而得着活下去的勇气(林后一3~11)。 8)审判性(judgmental/providential)的苦难:苦难虽然是上帝审判的工具(正如约伯三友所强调的)审判的对象可以涵盖个人和邦国。但和三友所主张的(审判—罪因此罚—是上帝管教唯一的理由)有所不同,以利户强调这是上帝管教的诸多理由之一而已。以利户主张,无所不知的上帝(三十四21~22),审判绝对公正(三十四21~30),不需(如约伯所呼吁的)法庭,检调,对质,更无需复审或更审(三十四23)。上帝有时隐藏(三十四29),没有立即审判恶人,自有祂的美意---即便暴君也可以成就祂的公义(如亚述和巴比伦王乃为惩罚背约子民而被兴起)。 9)宣告性(declaratory)的苦难:受苦者在下列范畴,可成为世人宣告神荣耀的器皿:a)上帝果真报应恶人(三十四10~12,33),如此凸显祂治理万有的权柄,能力和公义(三十四13,17);b)上帝治理万有的权柄,能力和公义,在信徒受苦时并不“停摆”(三十四10,三十六26,三十七23),大自然在祂掌控中就是明证(三十六27~33);c)上帝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三十五5~8),但信徒因受苦呼求上帝时,祂并没有“耳聋”(三十五9~14)。 为安抚屡屡失控以致胆大包天地控告上帝的约伯,以利户没有试图提供约伯为何无辜却受苦的答案(理由至少有上述九种),但他却对约伯强调,答案在上帝,只有祂才知道苦难的缘由。清白却陷入苦难的人,至少可以确定一件事:上帝的公义和属性仍然“安然无恙”。以利户却告约伯,苦难并非敌人,在搁浅的时候,应该留心继续敬畏这位满有能力和公义,治理万有的神(三十七24),与祂建立亲密关系,他日将成世人宣告上帝荣耀的例证。 以利户认为苦难不是上帝毁灭的方法,它往往促使人意识到救恩的需要(三十三章);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祂决不会无理专横地将苦难加诸于世人,世人在受苦时必须谦卑,完全顺服(三十四章);苦难能使人有智慧,在这生命的经历中,使人走向生命的主,与上帝恢复关系,向祂敬拜(三十六~三十七章)。以利户的苦难观乃是:上帝要试验人(三十四31~37),借着苦难叫人知道自己有过失(三十六8~23);上帝使用异象或梦教导受苦者依靠祂得以亨通度日(三十三13~18);祂也惩戒人,叫人灵魂至终得救(三十三19~30)。总之,以利户进入约伯的思想体系,动摇了受苦者容易产生的自怜,自以为义的自我中心,引导约伯进入神本中心的思想。 但是,以利户在传达的过程,仍有过分自信而以高姿态教训人的口吻(三十三33,三十四10,16,三十六4,三十七14),而且涉及人身攻击(三十四36,三十五16,三十六17),甚至隐然忽略上帝恨恶罪恶的属性(三十五6~7)。更要留意的是,以利户似乎具有犹太教敬上帝而远之,上帝超然不可侵犯的神学观点;以利户看重上帝的“超然”性(transcendence),而忽略上帝的“内住”性(immanence)。以利户所缺乏的这部分真理(或者说,神学的缺陷),正好在以利户说完话以后,被上帝直接回答约伯的教训所补足(不同于三友和以利户的神学讲论,上帝乃是乐意对人说话,是可亲近的:三十八章至四十一章所彰显的,是既超然又可亲的上帝! (文摘自:《搁浅的日子:约伯记注释》,吴献章,校园书房出版社,2011,p.11-16。本人添加了标题。) ~~~~~~~~~~~~~~~~~~~~~~~~~~~~~~~~~~ 【beiqian注】
“以利户的苦难观”绝非圣经之完整的苦难观。 毫无疑问,“报应”是圣经之苦难观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正是三友扣在约伯头上的)。可拉一党因为背叛神人摩西,藐视耶和华,活活堕落阴间(民十六);大卫犯了淫乱的罪,导致自己的四个家人死亡(撒下十二6);南北国因为不听上帝多次多方借着先知的警告,相继被掳外邦(列王纪上下);哈曼因为自己的恶,被挂在木架上(斯七);亚那尼亚夫妻欺哄圣灵,相继在彼得面前倒地而死(徒五1~10);世人都犯了罪(原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罗三23),导致带来死亡(创二17),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报应”。 尽管“报应观”如此的重要,我们当然不能避开不说;但这也只是苦难的原因之一。约伯记涉及的苦难的原因,并不止于“报应观”。约伯所受苦难之原因,绝非三友(和撒旦)所化约的“报应观”。(这中间必有上帝的其他美意,例如你所说的上帝的慈爱。) 简单一句话,圣经中圣徒所受的苦难不能化约为报应,早期基督徒所受的苦难也不能化约为报应。据吴献章的论述,思考苦难还得有恩典的观点,管教的观点(防备,纠正,教育,等),验证的观点(上帝的荣耀,启示,宣告,等),他罪的观点(来自于他人,于自己无关,如亚伯被该隐所杀),奥秘的观点,代罪的观点(无罪羔羊耶稣被钉十架),末世的观点(最后的审判),等等。 中国教会所受的苦难,也不能简单地化约为报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