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地位 《易》之為學,每言為六經之首。實此言失之考據。漢以前諸書以《易》為經之首者,如下:《淮南子·泰族篇》、《史記·太史公自序》、《法言·寡凶篇》、《漢書·藝文志》、《白虎通義·五經篇》、《說文解字敘》、《後漢書·儒林傳》及《鄭玄傳》。為六經之第五位者,如下:《莊子·天運篇》及《天下篇》、《春秋繁露·玉懷篇》、《史記·滑稽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另有居第三位、四位、六位者,故不得徒言為六經之首耳。
由簡而繁 易簡乃三義之一。然說《易》者常以繁取勝。蓋圖書之學,本至簡。後儒分為先後天之說,遂衍至繁。若中天,若先天陰八卦、先天陽八卦、後天陰八卦、後天陽八卦等,夫陰陽之學,萬物之圭臬耳。故若此劬經,則日見其廣大。此為造《易》,不為原《易》。往往勸經有年者,自造其理,以為獨發其密,皆空泛之論。圖書之弊,與象數之極者同。
羝羊觸藩 應之與否,此說甚久。然以應解之,多有奇中。故余嘗以為作卦爻辭者必見此而悟玄機也。《大壯卦·九三》應上六故皆有“羝羊觸藩”之象。本卦實以豐決吉凶也。此亦上三代之通例也。《後漢書》:“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漢人王充《論衡》:“觥觲者,一角之豐羊也。性知有罪。臬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漢人許慎《說文解字》:“薦,鹿獸也,似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故可知獬豸、鮭鯱、薦,一物而三名也。丁山先生《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宗周之世,既常見馮字,當時必已盛傳羊觸不直的故事……可見春秋之世,尚有神羊決獄的事實。”則羝羊觸藩者,亦神羊觸不直之遺風也。抑或為此神話之源頭,二者之相關若此。
才子易學 王輔嗣之學,才子易學也。程伊川之學,夫子易學也。蓋同宗義理,其別甚殊。元人黃澤《易學濫觴》:“說《易》者自漢儒至虞翻,是欲明象,去聖已遠。”象學不明,則流於瑣碎,學者不勝其煩。輔嗣出而創忘象之說,盡掃諸儒之論。其文高潔,空谷傳向。如輔嗣論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伊川如何能發此論?是注《易》雖以理重,然亦見性情。錢鍾書先生《談藝錄》嘗云:“性情可以為詩,而非詩也。……藝之成敗,系乎人也。”誠為至論。蓋性情入詩易而入理難。至若入《易》難之甚也,不讓蜀途。非不世出之鬼才莫能為也。前賢有云:“此事原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妙哉!是論。詩道、易學,一為情作,一為理作,短於情者可於易學揚其長,困於理者,可於詩道奮其力。若輔嗣、康伯、郭象諸君,可謂技臻雙美,開一代風氣者,莫不如是也。
卦者掛也 《易緯乾鑿度》:“卦者,掛也。掛萬物視而見之。”清人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易·乾卦疏》引《易緯》云:‘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掛。《繫辭》:‘再扐而後掛’。《釋文》:‘掛,京本作卦。’《特性·饋食禮》註:‘古人掛作卦。’是卦、掛,字義並通。故卦可訓掛。日人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要之,易筮比卜筮為後起,可以略為想象。例如《易》之貞悔之貞字,是從悔,原字作臥。八卦之卦,亦從卜字。《易緯》:掛之掛繩,必須掛,其數為八,故曰八卦。《易傳》言八卦生於太極。按《說文》:‘極,棟也。’以是知太極即頂高的一條棟梁,而八卦則掛於其下。以此為發布法律命令之工具也。”至伏義氏以結繩之笨滯累墜,乃改用顏色以畫之。所以稱畫八卦也。用顏色畫八卦以代結繩,則容易而便利,亦為文化進步之一端。卦、掛、掛三字既通,則其字之取象,亦當相同。
易入名字 古之易家有以卦爻辭為號者。韓昌箕號用九道人,刁包號用六居士,邵之鵬號上九。用九道人乃取《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是爻《文言》頌之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用六居士乃取《坤卦·用六》:“利永貞。”獨邵之鵬號上九,實乃自戒之辭也。蓋《乾卦·上九》乃“亢龍有悔”,謂“高位而致患”也若此。
易入齋名 古之易家亦有以卦爻辭為書齋名者。陸仁齋曰乾乾堂,取《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之意。金九容、管志道則反其道而行之,曰惕若齋。此以“夕惕若”為斷。和暎齋曰易簡齋,李本齋曰易簡書屋,皆取《繫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之意。孔子讀《易》,葦編三絕。自此以降,以此名齋者甚眾。如張鉉、楚諱漢、吳文杰齋曰讀易軒。俞仲溫、倪元坦、玉棟齋曰讀易樓。廖士修、聞廷綸、辜鴻生齋曰讀易草堂。亦有以讀易為號者。李光、管宏淳、辜鴻銘號讀易老人。辜氏又號漢濱讀易者。
江浙書人 古之藏書家亦善治《易》。以江浙為例,清人方成珪,家藏書萬卷。晉時干寶《易注》,亡於北宋。時方成珪遍搜群籍,拾摭佚文,著《干氏易註疏證》一書。清人吳農祥,家藏萬卷,專購寶名樓而存之。雖無《易說》,然終生讀之不殆。清人汪憲以為,易道乃在於無大過,故以存悔名其齋。着有《易存悔》一書。元人袁桶,廣蓄書卷,著《易說》,為世所罕見。明人吳自新,晚而習《易》,以洗心軒、玩易窩名其齋。嘗建書樓曰萬卷樓。清人狄惺垣,家學甚深,學統極純,著《周易質疑》,家有數千卷珍善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