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俄國造船工業,加快中國海軍裝備建設 索額圖 近日俄國《國防》雜誌刊文稱,中國海軍現代化水面戰艦隻有13艘驅逐艦(1艘051B型、2艘051C型、2艘052型、2艘052B型、2艘052C型、2艘956E型、2艘956EM型)和20艘護衛艦(10艘053H3型、2艘054型、8艘054A型),沒有足夠數量的軍艦向遠洋投送兵力;“與美國海軍相比,中國艦隊顯得非常弱小。如果剔除海上核力量的話,中國海軍甚至遠遜於配置平衡、裝備精良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整體實力上僅接近於韓國海軍的水平。也就是說,無論是現在,還是不遠的將來,無論是在近海,還是遠洋,中國海軍根本不會對美國海軍構成任何嚴重挑戰”( http://bbs.wforum.com/wmf/bbsviewer.php?trd_id=133044)。索額圖突發奇想,中國海軍可否利用俄國造船工業,加快中國海軍裝備建設。 1. 中國經濟上突飛猛進,但海軍的擴軍速度仍然很慢,不能夠滿足周邊海域軍事衝突以及遠洋軍事布署的需要。這大大牽扯中國國家和海軍海洋戰略的實施,也是中國在東海南海問題上選擇避戰的根本原因。 2. 立足於國內造船,自力更生,固然是好,但中國造船能力,特別是建造海大型軍艦艇的能力顯然不足。自2010年起,中國成為世界最大造船國,但是能夠用來造高品質海軍艦艇的船廠只有幾個,已經定型的主力艦建造速度十分緩慢。如果再建新船廠,恐怕費日更多。開放經濟,不單要擴大產品出口,還要搞產品生產專業分工,自己保留高端,把低端低利生產轉讓出去,這樣可以加快發展步伐,提高產業品質,平衡貿易出超。 3. 近年中俄軍事貿易陷入低谷,俄國不滿意中國仿製俄國軍事技術,有意限制出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買不到高技術,購買自己沒有的實用技術,利用別國的工業能力為自己生產某些產品,保持貿易平衡發展,也是一種戰略選擇。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是缺乏戰略眼光的。 4. 俄國的海軍船廠眾多,專業造艦水平遠比中國為高,目前大多閒置。俄國軍艦落後的並不是他的船體建造,而是他的設計思想和海空一體化作戰水平。俄國軍艦的鋼板異常堅固,不生鏽,源於他的高超的煉鋼工業,這是當前中國煉鋼工業仍然沒法比的。國家的衰落,軍事定單的減少,使得這些船廠船台大多荒廢,人員流失。如果中國能夠向他們下定單,一定可以獲得其政府和船廠的大力支持。 5. 讓俄國為中國造艦,省去中國許多麻煩事。中國只須讓俄國把船殼造好甚至做一些必要的舾裝,然後運國國內再加裝武器通信等系統,這樣可以大大加快造艦速度,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海軍艦隊,贏得時間。 6. 中國在蘇聯崩潰之後沒有乘勢收編蘇東經濟,開拓經濟和資源後方基地,使中國經濟過份依賴南海海上運輸,直接造成今天中國被美國卡扼海上咽喉的被動處境而無還手之力,而且俄國退縮之後,中國單獨承擔了來自美國霸權的幾乎全部壓力,在戰略上很不合算的。將俄國及東歐經濟納入中華經濟圈,讓俄國軍力保持一定實力以抗衡歐洲和美國,應該是中國更為明知的戰略選擇。讓俄國為中國造船殼就是這一戰略的實際行動。 7. “欲取先予”是中國古訓。不單在造艦上,中國還可以在造飛機、造其它重型工業裝備上讓俄國分擔一部分工作,開發利用俄國材料與加工技術上的優勢,以加快擴軍備戰的速度。自己掌握總裝技術和能力,並不斷發展或者保持適度能力和規模就可以了。這樣可以避免本土軍事工業快速擴張造成的諸多後遺症。如果做到這一步,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就有了堅實的經濟合作基礎,俄國人在與中國發展長期關係問題上就不會出爾反爾,或者躊躇不前。 8. 中國經濟結構必須調整,提升產業品質,擴大內需,這是共識。但是提到擴大內需就擴大國內投資,這是狹隘的理解。向俄國東歐地區資本技術投資,利用當地的資源能源加工能力等優勢,帶動中國勞工出口,擴大他們向中國的產品出口,把他們的經濟與中國內地經濟聯繫起來,可以改進雙邊關係,減輕中國內地經濟發展造成的能源資源緊缺的壓力,使政府騰出手來有重點地做更多調整結構方面的,客觀上會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只要經濟紐帶建立起來,這些國家都會是中國的友好夥伴,中國在國際上的盟友會更多,與美國對抗的實力就更強了。 調整中國東重西輕的經濟格局和重南輕北的戰略布局,切實重視發展俄東與中國的經濟分工合作關係,是打破美國對中國戰略包圍的積極手段,也是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的戰略舉措,中國不可以不策。 索額圖於北美 二零一一年七月廿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