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韬光养诲,但要多做少说
索额图
最近重要新闻很多,可以挖掘出不少猛料。
中国报道称中泰特种部队于12月8日展开军演。显然,中国开始关注泰国局势。出动特种部队应该是保护英拉的安全,防止军方或黄衫军对英拉的突然袭击,也是对泰国军方某些人和反对派的警告,很给力。
12月12日,泰国法庭对前总理阿皮实提出谋杀指控,指控他和素贴2010年5月19日出动安全部队清场造成红衫军19人死亡的罪行。擒贼先擒王,拿下阿皮实和素贴是釜底抽薪之举。想一想12月初英拉在电视上带着哭相孤立无助的样子,显示她的政治权术其实仍然很缺乏。提出这个反击策略的人是不是相当老道啊?!
帮助英拉,保卫中国南线出口,显然是必要的。这一回,英拉有救了,泰国不会像缅甸那样变脸了。至于老索为什么说“缅甸变脸”,最近一则消息已经予以证实。中泰高速公路开通,公路没有走直线穿缅甸,而是绕道老挝进入泰境,可见当时中国已经预感到缅甸可能的变故,留了一手。如果中泰铁路修通,泰国农民得救,中泰经济融合将不可避免,英拉政府就坐稳了,他信回国是早晚的事。
叙利亚反抗军爆发内讧,伊斯兰军攻击了另一派的军火库。作为一支总人数只有4万多人的准军事力量,恐怕再难以发起对政府军有组织的进攻了。美国已经宣布停止向反抗军运送补给。推翻巴少尔政权看来已经不可能了,美国的这步棋明显已经失败。这展示了中俄联手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暴露出美国力量确实在衰退。
据报伊朗核谈判突生枝节。本来伊朗核立场已经改变,各方终于达成了协议,美国在会议开始时突然提出惩治伊朗军工企业名单,伊朗代表被激怒,愤然退出会场。美国的态度急变,也许是因为叙利亚反抗军阵营内讧而分裂不堪再用,情急之下,美国对伊核协定又后悔了,不甘心伊核问题就这么算了,还要继续作文章,使出了如此低级的手段。这再一次证明美国的战略图谋,控制伊朗,进而控制中国油路。但是美国的出尔反尔,只能遭至中俄的更激烈的反击。
菲律宾在大灾之月不是集中精力搞恢复建设,却突然关心起非法劳工问题,抓捕70多名中国人。这发生在中国的医疗队离开不久。我们可以说菲律宾忘恩负义,但其实这绝对不可能是菲律宾自做主张敢做的事。回想救灾当初有国人对中国援助菲律宾10万美元表示不满,还抓起了不小的网络风尘,结果中国政府很快回应,送钱送物还派出医疗船。现在看来,对菲律宾这样身不由己、同时不爱护自己尊严的国家,任何善意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
中国宣布将为乌克兰提供核保护!我没看错,不是朝鲜,不是伊朗,是乌克兰。这比较出人意料。相隔如此遥远,如何提供核保护?如果俄罗斯威胁到乌克兰,中国还能提供这样的保证吗?不过,越是蹊跷的事背后越有玄机,不敢妄评。我们可以想像到的是,中乌又有大的合作发生了!对中国肯定不会是坏事。
11月8日日本在宫古岛布署反舰导弹部队,恐怕这不是孤立事件。我估计美日联军已经开始实际军事布署,封锁第一岛链。以后中国舰队前出第一岛链恐怕要取道台湾以东的海面。中国在东海划定警戒圈之后,到目前为止,对美日不间断的越界飞行,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 “到底如何解决日本问题”,恐怕仍然是个谜。中国军方释放的武力解决的信号已经足够强大,但是如果继续坚持不打第一枪,只能是虚张声势。如果大陆军队真得没准备好打仗,那就低调一些比较好。这不是一个豪言壮语盛行的时代,中国正在塑造大国形象,丢不起人。
朝鲜亲华派张成泽被处决,这是中朝两国共同的悲哀。金正日在拿下张成泽之后匆忙与中国签订修建高铁的协定,是在显示此举对中国无恶意。用一个协定换取消灭亲华派、免除中国对他可能的指责,似乎很高明。其实,金正恩迟迟不去北京,与中国协商国家今后大政方针,已经说明他对中国的基本态度是负面的。中央既然已经高调批评过朝鲜“为了一已之私”的行为,而如今仍然发生这样的事,恐怕还是措施不到位的缘故。有关报道张成泽生活奢华乱搞男女关系,纯属胡说八道!那是金正恩向中国学习的小伎俩,不必当真,张成泽没那么傻。
从以上几个事例看出,在外交上,凡是中国埋头做的实事,都有成效,甚至立杆见影。伊核问题能够拖到今天而没有被武力解决,还在于中国背后的实事干得多,伊朗的军备之长足进展不正说明,中国想办的就能办到吗?巴沙尔之所以能屹立不倒,不要忘记在最紧张的时候,中俄伊朗的舰只频繁访问叙利亚,运去的不单是友谊和“战略”吧?!俄罗斯军人被发现已经实质参与了叙方军事行动,俄罗斯集结了二战以来几乎最大的俄军舰队,这种亮剑精神是多么可贵和及时啊!习总上台以来中国似乎已经放弃了韬光养诲,但是仍然应保持低调,多做少说。“实力”的真正含义就是不言自威,我不划圈,那里也是我的!中国不乏能干敢干的人,如何制订出高超的战略,像“韬光养诲”策略一样有效,让中国成功渡过崛起道路上最关键的后二十年,是中国的智者们需要完成的使命。
用国内一位网友给老索贴子“到底如何解决日本问题”的评论做本文的结语:“把鬼子这头驴拴在钓鱼岛这个栓驴桩上,让驴走磨道,是上兵伐谋”。
索额图于北美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