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是美国的 “多样化月”。休斯敦的美南国建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ionals) 毎年都在五月份举行"多样化高峰会",邀请美国主流社会政界商界人士以及涉及多样化行为科学的专家举行研讨会,旨在促进从业人士的相互包容与多文化多族群的共存并臻。 在今年(二零一二年)的多边化峰会上,特邀佳宾、美南名牌私立大学莱斯大学工程教授Richard Tapia博士在午餐会的主题演讲上与会议代表分享了他自己的一段语录: If you sit on the porch with the big dogs, and occasionally bark like a big dog, the world will view you as a big dog. 这段话的中文意思是,如果你与大狗们坐在一起,偶然的时候也像大狗一样吠叫,世界就会把你看成一叟大狗。 真是一语道破西洋文化的天机。在与美国同事多年的相处中,我也见过内向腼腆的美国人,但总的来说美国人却是非常善于包装自己,表现自己。也就是说,有七分本事的,能够当作十分那样来发挥,在工作中处处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成为在群体中能左右潮流的一类。你也许会觉得他们中很多人外向有余,內敛不足,但他们在企业中,的确是发挥了骨干的作用。因为他们能说会道,更懂得如何包装自己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所以一般来说,上司更信任他们,有事没事总爱向他们请教。洋人信奉这样的信条,是 “大狗 ”的,必象大狗那样吠叫,是 “小狗” 的,也必须偶尔象大狗那样叫几声,所以人们常常把他们当大狗。 由此联想到国际关系中,国与国的关系也许是一样的。记得当初,英美联军出兵伊拉克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跟着派出数额不等的军队,到沙漠风暴里风光了一回。想来必是既深谙小狗需充大狗之道,并念念不忘自身帝国曾经的辉煌。 相比之下,东方文明常常带有自制内敛的核心价值,拿大狗小狗论来套用,可以这么说,自己明明是大狗,却甘愿与小狗在一起,也不会象大狗一样吠叫,以致于人们总把这大狗当小狗。今日的菲律宾和越南敢在南海与中国叫板,就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中国是足以令它们生畏的大狗。 很难说哪种取向正确,哪种不正确,不同的文明各有自身的价值。分析它们的异同也许比评判熟是熟非更有意义。可以借监的是,在职场里,该充当一回大狗的时候要有那样的胆量,否则你永远都是追随者的角色,永远起不到领导者的作用。当然,如果你满足于做一叟小狗,与世无争,求得安逸平稳,也是你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只是你某些方面的潜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你个人和你服务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是一个遗憾,一个损失。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很多人在常规的生活中,在约定俗成的工作规范之下,只能发挥自己某些方面的才智。而人类的潜能一旦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其社会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在东方文眀的熏陶下成长的人们,因为习惯于内敛而甘愿当 “小狗”,这虽说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美德,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可能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并不利于个人的进取,甚至社会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