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11: 伦敦,参加学术会议
今天EAGE会议正式开始。一大早就起床,在酒店用了早餐,即出门乘坐地铁,在伦敦楼再转近郊线,前往伦敦城东面的国际会议中心,路上用了整整一个钟头。在火车上看到不少同会的代表,原来大家都各行其是,从伦敦的四面八方象地老竄一样乘地铁赶来赴会。
作为欧洲石油学术与工业界最主要的学术会议,EAGE吸引了数千名来自各地的代表。我的报告安排在今年上午十一点,应该说是相当好的时段。有数百名听众,算是够热闹了。做完自己的报告,此行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有一身轻松的感觉,真好。剩下的就是看看热闹,见见同行,开开眼界。
"文章是自己的好",有人说,带有对把面子看得比三斗米还重要的传统书生们的调侃。也没错,如果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站在面对几百人的讲台上,是不能不胆怯的。与洋人相比,东方知识分子在职场里往往要含蓄一些。尽管对某些技术问题早已胸有成竹,却不会像洋人同事那样,大论大事小事都能侃侃而谈。这含蓄固然是一种美德,在职场里有时却被滥用。所以在今日的职场里,东方学者必须学会更多沟通的技巧,也必须学会以大局为重,小事不去斤斤计较,才能扬长避短。
从B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工业界工作己届二十年。这些年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专业科技论文,且不说文章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毕竟是尽了努力了,也阐述了自己平常在实践工作中意识到的一些涉及油藏分布,勘探和开发的技术问题和挑战。比如说此次在EAGE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我就主张对油田储量的估计必须在了解分析沉积相的前提之下严格使用净储层与总储备相比的方法估算储量,扣除不利石油储存和运移的部分,以避免过高地估算储量,给整个项目的设计带来一系列不太有利的骨牌效应。我提出的方法,也已得到与会一些同行的赞许。其实在工业界谋生,如果要过容易的日子,大可不必去折腾这些,因为要做点探讨,发表点文章,是要花费脑筋,时间和精力的,意志稍为薄弱些的时候,就会问自己,如此辛劳,何必呢?尤其是近年来工业界趋于更强烈的竞争,公司对外出发表文章和演讲掌控得更为严格,那繁复的审批程序令人望而生畏。我之所以还乐此不疲地在实际工作中做些科学探讨,说起来大概有两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好歹算是有一定的科研背景,尤其是在美国大学所受的训练使我难以完全放弃研究,形成习惯;二是感叹人生如梦,光阴似箭,希望留下一点印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交代,一个证明。第三点也很实在: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到外面的世界吸收一点新鲜空气,一扫长久呆在办公室沾染的浑浊之气,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陶冶一下自己,充电,加油,思考。
我做报告的前后,也认真听了工业界同行的报告。通过参加学术活动,要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动向和新科技趋势,知道自己和所在公司在大潮流中的位置,见贤思齐,争取不落伍,也在业内增加一点能见度(visibility),且通过这样的机会,多多少少建立一些与同行的网络联系。如今高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了,业界同行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谁知道哪一天又会与那位同行交臂而过,或交叉相系。
中午随便买了一个火鸡三明治,在一家公司的展台边听介绍边享用他们赠送的咖啡,就算是午餐了。这是西方学术会议的特色,纵使会议注册费用不菲,也不会管饭。而这些年,中国承办国际会议的能力尤其是硬件方面的能力越来越高,在那里参会即使是午饭也会提供中西合璧的自助餐,美食应有尽有。这又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之一。对国人来说,有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盛情款待呵。
下午继续听报告。两点正,参加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与美国华人石油协会(CAPA)的前会长Z博士一起代表华人石油协会与全欧地球科学家及工程师协会(EAGE)正式签署两个机构作为协作团体的协议书。Z博士是卓有成就的地球物理学家,其成果曾获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的优秀成果奖,他代表CAPA自然是恰如其分的。CAPA会长S博士此时正在深圳忙碌着张罗即将在那里召开的全球华人石油大会,无暇来伦敦签合同,而我刚好在伦敦,就由我代表了。作为协作团体,我们CAPA每年都可在全欧会议上得到免费的展台以推广会务,而EAGE也可通过我们增强其影响,增加会员,可说是互惠双赢。CAPA能得到象EAGE这样的全球级权威协会重视,也可见这些年来的发展和成就己相当可嘉。
忙碌一天,从会场出来己近下午六点。乘地铁回酒店,一路又听多米音乐,这回认真检查耳机有没有完全插进手机。七点多回到宾馆,却不见太太女儿。昨晚与女儿交代,今天要看好路,带领妈妈畅游伦敦城。看天色不早了,还没见她们回来,不免有点担忧。转念一想,女儿会装英国口音,她们有带了点英镑,有信用卡,交通又如此方便,丢不了。于是放心处理与休斯敦办公室互动的邮件和琐碎小事。九点多钟,母女果然兴高彩烈,满载而归了。我给太太下达了仼务,要把她们今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为孩子留点记录,二可与朋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