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缘分,会让我们相见 ---记作家胡发云先生和亚城笔友的聚会 若敏 记得我刚入会的那一天,在一条条热烈欢迎的Email中,有两条要我请客的email,大意是所有的新会员要请老会员吃饭。我赶快给会长打电话确认,好在会长告诉我这是他们惯用的幽默。不过,我还是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后来,在一次小型的聚会时,我感谢大家对我的关照,有笔友就调侃我,你要怎么谢大家呢?是啊,怎么谢?当12月初,会长提到2010年的新年聚会时,我就马上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由此,来表达我的一点心意。 一.筹备篇 在准备新年聚会的过程中,笔友们马上热烈响应,纷纷送上他们的菜单。还出谋划策,提出建议。笔友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巧的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胡发云先生刚好要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来亚城,而且,他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们笔会的邀请。 胡发云先生是武汉人。下面是在百度搜索到的信息: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68年赴湖北天门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部队工厂焊工、车间统计人员、厂工会干事,武汉市文联文学创作所专业作家。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少年爱诗,爱音乐,也爱玩,由于许多机遇,读了许多同龄人当年不太容易读到的东西。当过知青,工人,企业干部,后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20世纪80年代后以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为主。散淡、怠情,任由性情,写得不多。著有小说集《晕血》,散文集《冬天的礼品》,诗集《心灵的风》,中篇小说《处决》、《老海失踪》、《麻道》、《死于合唱》,纪实文学集《轮空,或再一次选择》,纪实文学《红鲁艺》及散文、随笔、艺术散论等数篇。叙事诗《心灵的风》、组诗《户长的邀请》均获武汉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小说《晕血》获武汉文学基金奖,纪实文学《轮空,或再一次选择》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二等奖。 还著有《隐匿者》、《思想最后的飞跃》、《驼子要当红军》、《葛麻的1976—1978》、《媒鸟5》、《老同学白汉生之死》、《射日》等。 2006年推出长篇小说《如焉@sars.come》,在文学界和思想界引发巨大反响。当2003年底动笔创作《如焉@sars.come》(下称《如焉》)的时候,胡发云或许不曾想到这部他用3个月完成的长篇小说会有如此戏剧化的命运。它最初被贴到网上,经由网络世界征服了第一批读者,然后以电子文本的方式在读者中传递,进而竟然被打印成册在京城传播。直到2006年初,文学丛刊《江南》全文刊登了这篇小说,一时间令这本期发行量仅2000余册的纯文学杂志销量增至11000册。2006年,《如焉》的单行本终于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初版即印刷5万册,成为即将过去的2006年文学图书出版中不可忽略的一抹亮色、被《中华读书报》等报刊着力推荐的书籍之一。 “很长时间都没有看过这么高贵的文字了,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这么高贵的小说了。”《如焉@sars.come》一问世,得到的便是石破天惊的评语。章诒和更表示:“六朝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当代亦无文,唯胡发云《如焉》而已。” 我是在网上读到的《如焉》,这样高贵的小说,这样精致的文字让我欲罢不能,可谓“一见钟情”。我在美国买到了单行本《如焉》,没想到竟然是2006年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5万册之一。胡发云先生最让我佩服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对时代脉搏的敏感,他的文字有张力,很干净。里面的卫老师,达摩,茹嫣有一种高山流水,琴瑟相和的超然。这是一部找回人类美好,和谐和高贵情怀的小说,好在终于解禁,出版印刷了。在一篇访谈中他是这么说的:“你硬要问《如焉》里面有什么元素,我想最主要的应该是率性吧,一个作家,连话都不敢说,又如何能够写好?” 如此率性,刚性的男人,句句话语,掷地有声,令人钦佩。 这种真实和率性也表现在《隐匿者》,《死于合唱》,《老海失踪》等作品里。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想爱你到老》,让我潸然泪下,我知道这是胡发云对李虹最真挚的爱情,发自内心的表白。胡老师是懂得人间真爱的人。失去妻子的痛“大悲无泪,大恸无声。只想让时光渐渐将它们酿成温暖的感伤,惆怅的怀想,酿成一支美丽的歌。”而我即将成为接待胡发云先生的聚会女主人,可见多么荣幸。何况他是武汉人,而武汉是我住了20年的城市,是我人生中彩墨重绘的地方。我和笔会的笔友们都期待着与胡老师相见的那一天。 圣诞节期间,我在巴哈马度假。网络让我在千里之外仍然和亚城笔会息息相连。我在网上,收发着email,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看到12月26日成功的演讲会,看到了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我也心潮澎湃。当我回到亚城的时候,已经胸有成竹,因为有近20多位笔友的鼎力相助,我相信这个新年聚会一定是一个真诚,真情,真挚的聚会,一定是一个让我们笔友的心紧紧相连的难忘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