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不知国内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体罚还是否保留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上,看到拜金女们嗲声嗲气地陈述自己的物质要求,富二代的男孩子们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的账户—从这样的侧面,很难把家长的体罚行为,与这些人家联系起来(他们对下一代的惩罚,也许更多地倾向于“断供”之类的经济制裁吧);那些平头百姓呢?偏远贫困地区的庄户人家呢?不知道。 作为一个50后,虽然体罚在我家是绝迹的,可是在我们那个淳朴的年代,那个两级分化并非明显化的岁月,人们似乎还是普遍承认“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学说的。小胡同里,听到家长怒气冲天地打骂孩子,被惩治者鬼哭狼嚎的声音,大家司空见惯;好事者上前说情的有之,火上浇油的有之,冷眼看热闹的亦有之。有没有打电话报警,为遭受体罚的孩子寻找援助的情况呢?仔细回忆了一下,可以放心而负责任地说:绝无。 我的孩子我做主,我不打谁打?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则。更有甚者,按照“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样的古谚,打孩子不仅是教育他们做人的有效手段,甚至还兼有娱乐家长的功能了。我从“下雨天打孩子”的背后,听出“老子打儿子”乃天经地义这样的弦外之音;当然,传统庄户人家的幽默,也溢于言表。 话说我在西岸的一位朋友,出自中原的农村家庭,想来也是对体罚相当认同的那种。有一次,他对顽皮的儿子动了真怒,下了狠手—结果相当地严重:邻居报了警,孩子被官方领走了,家长要定期参加学习班,律师费也花了数万。后来,孩子好不容易才搞回家里来了,却与父母形同路人。每当当爹的再想动粗时,孩子就先自拨打警方号码了。 不久前,在派对上与一位来自海地的女士交谈,没想到海地与中华古国在体罚孩子上,想法挺不谋而合的。她讲了这样一件轶事:她认得的另一位海地妇女,因为年幼的孩子去同学家顺手牵羊,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顺”到自己家来了。愤怒的母亲痛打了孩子,邻居叫来了警察。警察准备把这位母亲带走,这位家长义正词严地说:警官先生,你可以把我带走,但是我要告诉你,正是因为这个国家不允许体罚孩子,才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问题青少年。当一个孩子偷了一支铅笔被打骂,却被人保护起来,他由此可能发展成偷盗汽车的窃贼。你们身为警察的,整天为形形色色的犯罪事件所奔忙、困扰,当我用自己的方式,杜绝未来的犯罪时,你们却把我当成犯人,这难道很合情理吗?据说,那位警官思考了一下,自己走掉了。 我不赞同体罚,可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同情那位海地母亲。她的心态,绝非“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称之为“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也许更为恰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