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专业,有一个国际组织,一般由一个主席,两个副主席,一个秘书长,和近10位的执行理事组成常任的机构,这个组织下面是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所谓的国家代表,参加每四年一次的全体会议。我们这个组织以前主要的工作只有两个,一个是每四年一次的学术会议,另一个是我们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每四年一次的会议,现在刚好和夏季奥运会是同一年,需要申办国家或地区提前4年申请,由国家代表在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申办的国家,和奥运会的程序比较相似,所以有时也被一些人称为我们领域的奥林匹克会议。按照过去的经验,每次一般都有3到4个国家申办,最后落到得票超过半数的一个国家,如果第一轮票数不够,那么就要淘汰那个票数最少的申办国,循环下去直到有一个国家得到超过半数才停止。 名义上,这个国际会议是属于这个国际组织的,实际上,具体的操作的绝大部分都是举办国的国家或地区组织举办。因为我们这个领域虽然比较特殊,虽然不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人员,但是全世界参与的科研人员的总数还是不少,特别是日本,多达数千人。最近,每次的会议规模都超过千人,而且在2000年和2004年都超过了2000人,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举办这个会议,对于提高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展示中国最新的经济和科研成果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此,我们单位的第一任所长,和后来的曾经第二任所长都努力过一次,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两次都没有成功。在我回去之前的2000年,台湾地区在申请2004年举办权的时候,在最后的一轮中以2票的差别败给了加拿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如果台湾能够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败。 正是因为学术、政治需求等原因,并且更加重要的,举办这样的会议,对于我们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所以,我回国以后不久,就开始了2004年申办的准备,因为正式提交申请书之前,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第一就是整合国内的相关学术组织。在国内的学术界,我们的专业比较窄,只在两个一级学会下面各有一个二级学会。早年,为了申办这个国际会议的需要,两个二级学会联合,成立了一个联合会,经外交部批准,可以对外作为国家的一级组织代表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活动。因为国内没有活动,所以很多年都没有变化,当年的相关人员,绝大多数都已经退休,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当然就是要重新明确这个联合会的相关人员。我作为这个组织的挂靠单位的负责人,当然就要承担具体事务,最后在这个联合会中当一个秘书长,并出任在国际组织内中国国家代表。想必大家都知道,在国内,甚至是在国外的一些组织机构中,主席都大多数都是挂名的,具体的事务都是秘书长负责,然后再成立一个工作办公室,加入若干真正干具体实事的人员,负责日常的运作。 组织完善之后,第二步就是取得主管部门的同意。前面已经说了,我们是两个二级学会的联合,而这两个二级学会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不过因为大家都是熟门熟路,早已互相之间都是脸熟,再加上申办这个会议的重要性,所以没有费太多的精力就得到了两个主管部门的批准。 得到了主管部门批准之后,第三步就是国家的批准。因为这个会议规模太大(我们预估是在2000到3000人,外宾至少1500人以上),预计外宾也很多,需要举办会议的当地政府(北京市)、外交部(特别是外交部)还有各相关部门的通过。北京市比较好办,一是两个主管部门都在北京,和北京地方有着不少的关系,二是举办这样的会议对北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三是反正他们也没有具体繁重的任务,当然是乐于成事。至于外交部以外的部委,反正都是挂名的性质,最多需要多开几次会议,对于他们部门的工作没有影响,所以都无所谓,因此也就是乐见其成了。 最有挑战的地方就是外交部了。外交部从来都是一个NB的部门,我们的申请不但规模大,外宾多,还有一个联合会的历史问题需要解释清楚,而当年批准这件事的当事人基本都离开去了其他地方和岗位,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谁也不敢做主,批准同意。经过N多次的协商,最后终于在我们单位的档案中找到了当年外交部的批件,很多问题才慢慢地解决,并最终得到了外交部的批准。这时,时间已经是第二年(也就是2004年)的3月底,而当年的申请需要在5月份之前送出去。 就这样,国内的行政准备基本完毕,剩下的就是具体的任务公关了,包括申请书的制作、游说各国的国家代表和最后的答辩,其中各国的游说和最后的答辩很有意思,留给以后的博文再介绍吧。 海归记事(9):为了项目对阵领导 海归记事(8);中国的科研资助介绍 海归记事(7):空中画馅饼 海归记事(6):不了了之的国籍问题 海归记事(5):北京餐馆导读 海归记事(4):行业规划中和数院士对阵 海归记事(3):通过老大的考核 海归记事(2):第一次参加国家科技规划的编制 海归记事(1):高调归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