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是说宁愿到到一个小地方、不好的地方去当一把手,也不要到一个大地方、好地方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就像评价任何一个观点、一句话一样,对于这个说法,你总能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或者反证其正确性。不过,在当今中国社会,因为一把手的权利比较集中,这样,一个单位,一个地区,如果遇到比较努力勤奋的一把手,就能够做出很多事情。前几天,陕西神木的前县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一把手的重要性,和我一直以来的认识是相当吻合的。我家夫人常说,我应该到非洲哪个部落去当首领,这样大概就不会感到难受了,这样就总是鸡头了。当鸡头真的有不少的好处,尤其是这只鸡是第一只鸡的时候。 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我们单位就是我们领域在国内的第一只鸡。因为是第一只,所以集中了不少的资源,其中一个对于科研的评价特别重要的就是学术期刊。国内的学术期刊,按照目前常用的评价体系,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SCI检索类、EI检索类、核心期刊和其他的一般性刊物。在每个类别内,虽然可以再次细分,比如在SCI检索内再去评价影响因子等,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评价体系,再次细分都不重要,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不同的专业,其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除了《自然》《科学》两个特例,其他专业期刊,影响因子所显示的重要性无法在专业之间调和;第二,在目前中国的评价过程中,经常是跨专业地评价人和评价项目,因此隔了专业,基本不懂对方专业的内容,属于外行评价内行,所以只看检索和数量;第三,除非是特别重要的项目或者是人物评选,否则也不太可能出现非常多质量非常高的文章,因此细分SCI的影响因子没有很多实际的意义。如此,特别是对我们工程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能够有SCI期刊是当初不敢想象的。 当初我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就夸下了海口,需要在4年内将我们单位的检索文章数量提高4倍。提出这个具体的目标,当时我并不是随意胡说的。我当时的想法基于两个基础,一个是我们单位的四个期刊中有一个能够进入EI检索,这就彻底地保证了检索论文的数量。另一个就是,万一第一条不通,到时也只能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合法地“运作”出需要的数量来,至于怎么运作,那是在中国生活的经验之谈,以后有机会再聊。 要想让我们单位的4种期刊中至少一种进入EI检索,那就要好好地挑选一下,因为我们有4个期刊,不可能每个都进入EI检索,那只能是胡扯。在仔细分析了每个期刊的特点之后,经过对国内EI检索申请操作过程的了解,我们看出了几个问题和门道。一是,国内的EI联系组织被国内的单位养得肥肥的,难以打交道,我们以前已经和他们有过接触,如果是通过他们申请,2-3年之内基本没戏,所以要想申请只能是通过国外的渠道直接进行;二是综合考虑各个期刊的优劣之后,觉得我们英文期刊虽然从2002年才创刊,每年也只有两期,但是因为文章质量比较好,而且和美国的大学联办,所以从国外的渠道申请,应该比较顺畅;第三,需要加大对重点期刊的投入,加强文章的质量,并且尽量多吸收国外的投稿。 就这样,通过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和我们国外协办单位负责同志的尽心联系,刊物的质量逐步提高。到了2004年底或者是2005年初,我们期盼已久的消息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降临了,我们的英文期刊顺利地进入了EI检索,并且是从创刊开始所有的文章都被直接收录。这是一个提前到来的好消息,它的到来,让我的海口中的第一个目标提前了2年多完成。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剩下的只能是向更高的目标前进,那就是尽快进入SCI检索。这是一个在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前所未有的设想,充满了挑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又做了两个重大的调整,一是增加期刊的发行数,从每年的2期增加到4期;二是要尽快和国际主要出版商联系,由他们正式地出版。虽然最初我很想和Wiley合作,因为那时单位的经费已经开始好转,所以即使是花一点钱,也无所谓了,但是Wiley的同志们就是NB,对我们要么就是不理睬,要么就是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没有办法,我们最后只能和Springer签订了协约,终于让我们的期刊进入了国际的大频道。 至此,我们有了EI检索的牌子,国内稿件的质量逐渐提高,国外的投稿也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是越来越辛苦。我一直觉得,只要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最后的结果一定不坏。就这样,坚持了2年的时间,我们终于等到了最后的好消息,那就是我们的期刊进入了SCI扩充版的检索。虽然是扩充版,那也是SCI呀,就像我儿子得了A-以后操着燕郊口味的东北话说,苍蝇也是肉啊!SCI检索,不仅是中国土木行业的第一份,也是中国工程领域少有的成绩。 有了EI和SCI检索的保障,对于单位科研文章的影响度,对于保证单位在相关领域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有人经常说,我是撞到了狗屎运,好事都让我遇上了,这点我很赞同。但是,撞到狗屎那也是不容易啊,同志们,毕竟,我们这个不大的单位,居然有一个EI、SCI双检索的期刊,外加3个所谓的核心期刊,还是要自我陶醉一下的。 海归记事(15):超大的科技服务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