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境界小谈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一位网友的文化评论。他的本意是探讨追求真理与热爱自己 的文化的关系。 中国人说,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个不是娘生的?所以党要宋祖英唱“党是妈妈”, 也是人之常情(最近听说宋小姐改歌词了?)。没有母亲,哪有我们呐。她生你, 养你,抚育你长大。中国文化对母亲的歌颂,根据我的多年感受,十倍于英美日常 文化的表达不至。我不意在评判中国文化的亲情关系,而只说这是事实。 很明显,孩子是要长的,仅仅母爱就不够了。少年时期的主要需要是教育。这期间, “国家”就接过来了。一个人从上小学,中学到大学,要系统地学习自己的文化和 社会技能。多数人的情感,最集中到一点 - 爱 - 基本就止于此了,并伴随其余生: 爱国和它的文化。对自己生长的地方和环境,有无限感情,可以到爱屋及鸟的程度。 用老美的话,"Love me love my dog."。爱国,是一种神圣的感觉。它就像爱母亲 一样,自然而然。它是“爱母亲”的扩大化,广泛化,如同有人将地球也比喻为人 类的母亲。是啊,如果发挥一下想象力,其实这种“自然的爱”,还可以扩充到宇 宙中去的。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有些人对“自然的爱”感到了不够了。与是产生了 “抽象的爱” - 追求真正的什么“背后的东西”,或叫真理,既,爱一种“原则”。 这就产生了三种:爱一种宗教;或爱一种科学;或爱一种理念。 哲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作,当一个人知道一点哲学的时候,他一定是个唯物主义者。 当他懂得哲学多了,他就会变成一个唯心主义者。这个“认识规律”,在人们“爱 的信仰”上,也是适用的。从“自然的爱”,爱自己的出身(母爱),到爱自己的环 境(国爱,文化爱),到反思以后,进步到“抽象的爱”,是一个思维认识的提高过 程。 但如果认为这个思维认识进到“抽象的爱”,就一帆风顺了,则大错特错了。毛泽 东,希特勒,斯大林都信仰 - 或爱 -一种理念,都不爱物质性的“钱币”。信仰宗 教的人们,都视宗教为第二生命。科学家们都在为自己的信仰孜孜不倦地工作。他 们既造出了原子弹,发明了毒气室,也培育了良种小麦稻米,和有利于人类的发明 创造。所以什么样的“抽象的爱”才是可取的呢? 知道自己心爱之物的界限在哪里。尼采说,当一个人信仰时,就是拒绝思考了。尼 采的伟大,就是经常说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真话。爱,不能丧失理性。同样,理性, 也不能没有信仰 - 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