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范例哲学的灵魂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智者所见,也是略同。 比如就世界观来说。中国古老的朴素辨证思想,认为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如<<易 经>>中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等思想。无独有偶,西方哲学总体来讲,也是将 世界看成二个部分,两种思想交互相应,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 “经验主义”道路。另一条,是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道路。西方哲学二千 五百年来,都是沿着两人的思想延伸的结果。甚至从叔本华开始的心理研究的倾向, 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直感的满足(direct satisfaction / pleasure)”。 按照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人物,库恩,的见解,一种新的“科学革命”的思想,或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如果能引起思想的革命,它必然不能完全抛弃过去的理论中合 理的成分。新的理论只能将旧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小的部分,而自己承担起指导和 解释世界的主要力量。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既对世界根本 看法的态度,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如以上东西哲学对世界的“一分为二”的看 法,现在到了这样一个转折时期:这就是范例哲学的开始。范例哲学的灵魂,是将 世界的本质看成“范例”。这个世界或范例,不仅仅是“一分为二”,如迄今为止 东西方哲学都认为的那样。范例哲学认为,我们的世界的本质是“2+1”。 “2+1”,一方面,继承了“一分为二”的古老哲学思想。另一方面,“2+1”看到 了世界“动态”的一面:所以世界的本质,应该用一个算术的表达式,而不是一个 简单的“二分法”。当我们运用古老的辨证法,将世界看成二个部分时,其实我们 是将二个部分看成了彼此分开,静止的各部分:这就是“2”。其实,这个“2”中 的各部分,不是仅仅分开就完了,而是要“发生关系”,既,存在一种“功能”, 将这两者连系起来,来完成事物分开后的“功能”。不考虑“一分为二”的后果, 仅仅强调一方面的作用,用之于指导一切,是以往哲学家的错误。无论是仅仅强调 来自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一方面;还是强调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经验”, “感觉数据”的方面,都是片面的,都不能正确地解释真正自然界的“动态性质”。 当黑格尔在他的“科学逻辑学”中,将“变化”作为“合题”,用来完成“正题” 与“反题”的逻辑推导,他就在“下意识”中,将前边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来了。 “关系”或“功能”,毕竟与“分开的事物”不一样。正题与反题,都是“静止” 的。所以当他将“变化”放到逻辑推论的结尾,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但有使人感到 “变化”毕竟是事实。因为黑格尔认识不到“变化”的哲学本体论上的意义,所以 不可能从“2+1”的高度来认识世界本质的问题。这个“关系或功能”,是不可见而 生动的,又是隐秘在“一分为二”的背后。所以这个“1”,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又 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例如,太阳与月亮,男人与女人,不是“分开”就完事了。 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看到他们的“共同的功能”,才是完全地把握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才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他们本身的分开。 动态的“2+1”,不是“静态”的“一分为三”。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将世界看成一个 “表达式”,而不是眼前可见分成的“三大快儿”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