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俺是吾丁的博客  
当我不说话的时候,我就唱歌  
https://blog.creaders.net/u/610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2013-12-25 18:55:08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1

亨德本来的名字叫格里格.弗里德里希.亨德,是与巴赫同年出生的德国人。年轻时周游意大利始写歌,后来在英国落下脚来,42那年化英国国籍,身一,成了一个叫.弗雷德里克.亨德的英国人。德国说他是德国人,英国说他是英国人,左右逢源,好不逍遥。后来,另一个伟大的德国人爱因斯坦也离开了德国,但那是因为痛恨法西斯,他说“我的祖国不是德国!”。搞得德国人也不好意思跟他套瓷认老乡。可见,生活在法西斯时代,是多么不幸。

亨德尔没碰上法西斯,就幸运多了。

1741
年冬,56的亨德即将去爱尔兰巡演,出之前有一段空闲时间这时,他的朋友查尔.詹宁斯拿着一些摘编的圣经章节找到他,了一些圣,你谱上曲,作一部大的作品位詹宁斯出身富家,在很多有造,又是一位虔的基督徒和圣研究者,同十分推崇亨德的音天才,因此找上门来请亨德写个作品。

亨德詹宁斯的圣始埋头创作,用24天就写完了整部清唱剧(oratorio),冠名《弥赛亚》。没来得及告诉詹宁斯,他就着新作品去了爱尔兰17424月,在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他把《弥赛亚》搬上舞台,立刻得到了狂呼。

没成想,回到敦以后,等待他和《弥赛亚》的,竟是一片倒彩。这个现象也不难理解,首先,音乐作品首演受到恶评的,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耳能详熟的许多伟大作品,刚写出来的时候都是历经沧桑连滚带爬苟且偷生,很长时间以后才被人接受,有些甚至是作曲家死了以后,被后来的作曲家翻炒,才名满天下的。比如贝九,贝多芬的原作虽然没有人直接喝倒彩,但是也绝没有今天那样高度的评价,也很少上演,冷言冷语倒是不少。如果没有后来的瓦格纳努力不懈,改编巡演,就没有今天的贝九;而巴赫的许多作品之所以成为瑰宝,则归功于门德尔松的挖掘发现和介绍推广。另一方面,我想,英国人之所以喝倒彩,很可能也是一种“邻国相轻”效应——你一个英国人,竟然跑到爱尔兰去首演,什么情况?看不起英国么!英国待你不薄啊!岛国人的小心眼儿历来如此——你越是在爱尔兰受到好评,我们就越不鸟你,故意寒碜你。估计就是这样。

富家子弟詹宁斯听了,也浑身不舒服。尤其是当他得知亨德24天就写完了《弥赛亚,可算找到了发牢骚的借口:不怕跟你说,我本来呢,准备让你用一年时间,踏踏实实地写一部作品,咱不差钱!没想到你只用了24天就交差,哥们,你这是明显没拿我当回事儿么!云云。

人家24天就把这样一部大作品写出来,说明人家是天才,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说,这个作品受到了圣灵的启发才能这么快写出来,你一个俗人,发的哪门子牢骚。


见归偏见,牢骚归牢骚,《弥赛亚》一直在各地上演,并渐渐得到好。到了1743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于来:英王治二世听了《弥赛亚》,当即赞赏不已。当他听到大的《哈利路》合唱的候,竟然情不自禁地起立,并以站立的姿一直听到合唱束。因此而后世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例:听《哈利路》合唱的候,听众都要起立,表示上帝的无限美,同也表达作曲家和演唱者的最高敬意。

至此,《弥赛亚》终于修成正果,始堂而皇之地成为伟大的美而被众人追捧,以其充圣灵引颂赞,恢宏的气以及完美的音乐结构,独,傲,成宗教音里的一明珠

2

很多年前,我在东京的圣玛丽娅天主教大教堂听过一个业余合唱团演唱的《弥赛亚》,很受震撼,后来买了CD,听了很多次,对这部作品整体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某些唱段的印象更加深刻。

20号晚上的这次演出,合唱及独唱,都是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系的学生,伴奏是同校的交响乐团。地点是上野的东京文化会馆,这是东京众多的一流音乐厅之一,我已经多次在这里欣赏过各种音乐家的演出,对这个会馆很有感情。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多年听音乐会多数都是承蒙朋友免费邀请,这次则不同,因为是慈善性质的,大家都不赚钱,门票钱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出钱不算什么,没想到票子是最上一层的最后一排,倒是令我大出意外。这是离舞台最远的位置,头一次坐在这么远的距离听音乐会。

说实话,东京艺大的学生乐团和合唱团的确不同凡响。我在最远的距离,他们的声音仍然能够清晰地传入耳朵。个人认为,从艺术成就来说,日本人产生了一大批一流的演奏家,但是没有一流的歌唱家。——可能跟人体构造有关系。这次,可能也有距离的原因,独唱者的音量就显得略微差一些,尤其是男高音。当然,这个作品,给男女两位中音的分量好象更大一些,男高音戏份不是很多,但不幸的是男高音一上来就要打头炮,也够他紧张的。结果一个高音冲上去,破了。这是整场音乐会里唯一的一个小遗憾。

你还别说,日本虽然没有一流的歌唱家,但是他们有一流的合唱团。这充分体现着日本民族的团结合作,协调作战的精髓。每一个人或许不是最好,但组织起来就是最好的团队。这次的合唱团约摸160人,训练有素,气势磅礴,声音优美,层次分明,我坐在最后一排,仍然能感觉到合唱的气势扑面而来,令人激动难禁。指挥则潇洒自如,干净利落,姿势准确而优美,令人心服口服。乐团是一个单管乐团,虽稍显单薄,但配合完美,整体效果超一流。

日本人对于合唱,有着特殊的偏爱,各种合唱团比比皆是,大都有一定的水准,演唱的曲目也以欧洲的宗教音乐和古典合唱曲为主,偶尔也会唱日本作曲家的艺术作品,绝无类似歌唱祖国的红歌。在日本,想听合唱,那是太方便了。你在网上检索合唱团,保证让你眼花缭乱。这也是日本民族性的一种体现:强调的是个体优良的基础上,用更加完美的分工合作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高的境界。这是合唱本身的艺术要求,也是合唱反过来带给人类社会的功用。日本人有着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有一流的合唱团;因为他们的合唱唱得好,所以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更好的锤炼。

准确地说,遍布日本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基本上都自称为“业余合唱团”。大概只有艺大的合唱团才敢称为专业合唱团。不听不知道,人家的《弥赛亚》,谁不服都不行。

说到合唱,最有名的当然是贝九。每到年底就是贝九的月份,日本都会有一流的欧洲乐团造访。说起贝九第一次传入日本,还有个故事。

3

一战期间,胶州半岛是德国的殖民地,日英联军攻打驻扎在青岛的德军,两国联军25,000人(其中日本陆军23,000人),德军只有区区5,000人。结果联军付出了双倍的代价,换来了德军的投降,4,700多德国兵成了日本的俘虏。这些俘虏被带到日本以后分散羁押,最大的集中营,是设在四国德岛的板东收容所,德国俘虏在这里从1917年关押到1919年。日本人严格遵守海牙公约“将校以下的俘虏,可以使其参加劳动,但劳动强度不可过大”的人道原则,对待这些德国俘虏还是相当宽容仁慈的。在收容所里,德国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小作坊,书店,理发馆,照相馆,冰淇淋店,还有德国人施展才能的音乐教室,乐器修理店,甚至还有五金店和下水道公司。后来又特批了27,000平方米的土地,战俘们在那里建了足球场和网球场。相比之下,被俄国人俘虏的德国人则生不如死。甚至有德国兵写信感叹道:被日本人抓去当俘虏,那真是捡回一条命啊!

三年间,德国俘虏在德岛与日本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军民共建美好生活。德国大兵教当地人酿洋酒,制作动植物标本,气象观测,建筑设计,制作肥皂,染色技术,然后跟当地人学习养蚕,种水稻,以及烧陶技术,其乐融融,乐不思蜀。德国大兵修的小石拱桥,就叫“德意志桥”,至今犹在。

话说鞍山郊外有一座日本人在满洲国时期修的大桥,70多年过去安然无恙,一日,鞍山的领导们说要发展GDP,一声令下,把日本鬼子70多年前修的旧大桥炸了,盖上了属于咱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令咱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新大桥!让日本鬼子见他娘的鬼去吧。

三年就塌了。

有些国家的人民,就是不长进,花很多钱修建的都是临时建筑,也实在是个人类社会里的有趣现象。

1919年,乐不思蜀的德国大兵们突然想到,咱们也该弄点高级精神生活啊。于是召集各路人马,在集中营里上演了贝九。这是贝九第一次在日本土地上公演。为了纪念此事,当地还有一个小车站叫做“第九的故乡”,这里的第九,就是贝九的意思。

不过,那次的公演,毕竟受条件限制,人手不齐,据说只是演奏了第四乐章,就是合唱和乐团最高潮的华彩的那一章。

4

5年以后的1924年,这次东京艺大登台了。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是“东京美术学校”和“东京音乐学校”,两所学校都是1887年由更早的前身演变而来,两所学校在1949年合并,成为国立东京艺术大学,是与东京大学齐名的日本的艺术类顶级学府。1924年的艺大音乐教师兼指挥是德国人古斯塔夫科隆。经过半年的排练,11月份把全本的贝九正式搬上了舞台,非常轰动,场场爆满。当时日本人对欧洲的崇拜已经成了社会文化的主流,那时候流行的是,威尔第的歌剧头天晚上上演,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开始响起la donna e mobile的歌声。

贝九,在日本上演了多少次,或许已经无法统计。有一件事,或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近百年来日本人对贝九是何等熟悉和热爱。

近年来,日本颇流行万人大合唱,尤其是2011年的大震灾以后,为了赈灾和鼓舞士气,日本乐坛上的主力指挥家,佐渡裕,分别在东京和大阪(还有其他城市)指挥了多场万人大合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油管子上找来看看。我偶尔喝几杯酒以后就上油管子看合唱,这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看到这个万人大合唱,每每被那种气势震撼,手舞之足蹈之,不能自已。首先,不同的城市都能组织到这么多人参加合唱,说明会唱贝九的人数是何等惊人;其次,那些合唱的参加者,上至7旬老者,下至可爱的孩童,每个人都气宇轩昂,训练有素,而且都不看乐谱,都用德语原文演唱……这个民族已经被欧洲文化渗透的多么深刻,令人感慨不已。万人大合唱,一般都在体育馆里举办,合唱队就在观众席上排列,交响乐团当然是最大的配置,佐渡裕185,是日本人里少有的人高马大,也能镇得住场面。

2013/12/26

浏览(1327) (0) 评论(8)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时间:2014-01-13 16:41:43
谢谢老钱的鼓励!
回复 | 0
作者:老钱 留言时间:2014-01-13 01:54:10
吾丁写的极好。既通音乐,又通历史。又让人见识到了,日本人和德国人的民族特性。
读吾丁的东西,是能学到东西的。
回复 | 0
作者:雪山下的绛珠草 留言时间:2013-12-27 15:30:35
谢谢吾丁分享,很赞
回复 | 0
作者:stinger 留言时间:2013-12-26 02:42:14
<object width="420" height="315"><param name="movie" value="//www.youtube.com/v/taYNNCTaRM8?version=3&hl=en_US&rel=0"></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embed src="//www.youtube.com/v/taYNNCTaRM8?version=3&hl=en_US&rel=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20" height="315"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object>
回复 | 0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时间:2013-12-25 21:06:21
牧人好!
我们前天晚上就献演完毕了。
圣诞快乐!
回复 | 0
作者:lone-shepherd 留言时间:2013-12-25 21:00:22
我们这里还是二十五日,祝吾丁博节日好!
回复 | 0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时间:2013-12-25 20:13:26
谢谢1楼的鼓励。
回复 | 0
作者:stinger 留言时间:2013-12-25 19:38:28
谢谢介绍,很好的学习,很震撼!
回复 | 0
我的名片
俺是吾丁
注册日期: 2012-03-28
访问总量: 616,01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删贴标准
最新发布
·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美国真
· 日中之异,两个例子
·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 分析一下评价日本人的三段话
· 日本不是以你的好恶为转移的
·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回答的价值
· 还是“林荫道”比较好
友好链接
· 医言堂:医言难净
· Lights:Lights的博客
· 俺是凡平:俺是凡平的博客
· 礼义圆明:礼义圆明的博客
· 何岸泉:驾着时间来看你
· 兰冠云:兰冠云的博客
· 紫云:紫云的博客 翘首遥望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一片冰心:一片冰心的博客
· 二野:二野的博客
· 嘎拉哈:嘎拉哈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伊萍:伊萍的多彩世界
· 幼河:幼河的博客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分类目录
【对某个群体的观察】
· 这样的口号怎么翻译成英文?
· 该死的英语害死人
· 旧作修改稿:论移民与难民
· 中国新闻读后感一则
· 要坚持双重标准。
【他山之石】
· 叫我拿什么夸你
· 转:胡德华 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
· 转两个国内的微薄,哈哈
· 张维迎演讲稿:中国的语言腐败
· 转贴:留给历史去笑。哈哈
· 转: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
· 转贴:俄罗斯反华文献片《象形字
· 转贴:
· 转贴:振奋人心!要动手啦!
· 转贴一篇震动的。
【四月的歌】
· 白洋淀杂忆
· 主席为我的诗作题字
· 今夜无人入睡
· 黄昏时分在横滨车站前打尖
· 苍凉的河
【大话产业界】
· 从中国人的面子说高铁和航母
· 悄然的变化
· 幸福时速90公里
· 日本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技术援
· 满州铁路与“亚细亚号”
·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心情偶拾】
· 日本不是以你的好恶为转移的
· 抗议了半天,有啥成效?
· 这事儿靠谱么?
· 我懂了,谢谢!
· 关于转贴文章的一点说明
· 汤安,不要无聊好不好?
· 养宠物的快乐
· 口水:给几个中国人渣澄清一个概
· 不是文雅,是文盲
· 奇怪!高伐林先生的博客为什么空
【有关感想】
·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美国真
·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回答的价值
· 他们说,咱们听
· 乌泱乌泱乌泱泱
· 谈谈我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敬佩
· 谈谈我对某些理工科同学的敬佩
· 缺少文化和自信的被害妄想偏执狂
· 中国文化初探:名词解释
· 分店店员们,请不要发飚。
· 君子,义士与法或理
【我思故我写】
· 日中之异,两个例子
·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 分析一下评价日本人的三段话
· 还是“林荫道”比较好
· 能不能不要随意篡改中文?
· 到最后还要看美国社会如何评价
· 综述: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到底如何
· 乔布斯遗嘱的启示
· 给中国叫好还是不叫好
· 拉拉队与凑热闹
存档目录
2014-03-08 - 2014-03-08
2014-01-13 - 2014-01-13
2013-12-01 - 2013-12-25
2013-11-10 - 2013-11-21
2013-10-01 - 2013-10-29
2013-09-08 - 2013-09-18
2013-07-08 - 2013-07-31
2013-06-04 - 2013-06-24
2013-05-02 - 2013-05-27
2013-04-17 - 2013-04-29
2013-03-06 - 2013-03-29
2013-02-22 - 2013-02-27
2013-01-21 - 2013-01-31
2012-12-06 - 2012-12-26
2012-11-02 - 2012-11-13
2012-10-08 - 2012-10-30
2012-09-02 - 2012-09-30
2012-08-01 - 2012-08-29
2012-07-02 - 2012-07-31
2012-06-01 - 2012-06-28
2012-05-01 - 2012-05-27
2012-04-01 - 2012-04-30
2012-03-28 - 2012-03-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